南怀瑾国学课 | 花开花落任自然

2023-08-04 22:48:1213:55 11万
声音简介




人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喜恶评价人和事——有的人好,有的人坏;有的人招人喜欢,有的人真讨厌;有的事好,有的事坏;有的事让人开心,有的事让人难过。到了菩萨境界的人,看

世界、看世人、看世事,都没有偏见,一切都

如风过水流、花开花落,自然而然。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种心态:


一是“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法”有方法、规律的意思,按佛家的说法,包括世法和出世法。“世法”是凡世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所采用的方法。“出世法”是指佛法。两者可能有共通之处,但有时又截然相反。比如,“世法”提倡持之以恒,佛法提倡“勇猛精进”,两者都差不多。“世法”曾经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佛法却认为“众生平等”,两者的说法又不一样。


有菩萨境界的人,无论对世法还是出世法,都不认为一定是对的或错的,既不会固执地坚持某种法,也不会刻意抛弃某种法。如果固执地坚持,就会为法所束缚;如果执意要抛弃,同样会为法所困。打个比方,中国古代讲仁义道德,讲忠孝节义,讲三纲五常,讲来讲去,讲得人人变态,这就是为法所缚。现代人刻意抛弃过去的老古董,什么都不讲,结果价值观发生了紊乱,社会道德水准严重滑坡,这就是为法所困。


如果人们知道自己为法所缚、为法所困,那么就会努力寻求解脱而求得自由。问题在于人们成了法的奴隶而不自知,蒙昧无知地生活。


那么我们也可能正在为法所缚而自己一无所知。打个比方,有人认为“好人无好报”而不敢做好人。这也许只是根据某些特殊事例得出的结论,那么好人究竟有没有好报呢?在什么情况下有好报而什么情况下无好报呢?可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清楚。


二是“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何谓涅槃?南大师说:“涅槃很难解释,有翻译成寂灭,不很恰当,有翻译为圆寂,也不很适宜。佛在‘涅槃经’说是:‘常、乐、我、净。’这还是一面,再加上‘清净圆明’,这便是涅槃的境界,也是悟道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境界。”由于是一种境界,一种自我心灵体验,就很难解释究竟是什么东西。前面提到,大清名臣曾国藩老年时说自己已活到“可生可死”,大概正是所谓“不厌生死”的境界。曾国藩是因为功成名就,人生价值已经充分实现,才达到这种境界。接下来的平凡日子,多几天还不至于不习惯,少几天也不至于有遗憾。但他“不爱生死”,却爱“涅槃”,心里有所执念,还没修到菩萨的高度。


庄子却从另外的角度来探讨生死的问题。他打了一个比方说:以前郑国有一位美女,被国君选为妃子。美女听说要离开家乡去王宫,心里很痛苦,很害怕,不知王宫里面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进了国都,当了妃子后,她的日子过得十分舒畅,想起当初的担心害怕,实在没有道理。最后庄子说: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害怕死亡,万一死后比现在更舒畅,那么,现在的害怕不是多余吗?


庄子的比喻很有趣,但不一定能让每个人信服。怕死或不怕死,都是一种自我感受,不见得听了一番道理,就从胆小鬼变成勇士。


三是“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南怀瑾大师说:“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敬持戒,憎毁禁’,每人都拿一把尺去衡量别人,都拿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从来不反省自己,从不要求自己,是不是怎样?然后,听到某人学佛吃素,好!有善根!好像不信佛就是坏人、魔鬼、不屑与之为伍。这些都不是学佛者所持的态度,真正的学佛是‘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做人本来就应该道德好,道德不好的人更值得同情,更应该帮助他,这才是慈悲的精神。”


其实不仅学佛的人有门户之见,各行各业都有。用自己的道德准则衡量别人的现象更是普遍——我觉得这样对,我觉得那样好;我觉得应该这样,我觉得应该那样,总之“我”字当头。学佛就是要学掉这个“我”字,承认世界上有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承认每个人有跟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据说,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的人孝养父母、信仰佛法,心中十分向往,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他来到舍卫国,看见农夫父子二人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跟前,将他咬死。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仍然接着干活,连头也没抬。


这个婆罗门大为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农夫说:“人的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的成、好、坏、失,都是自然规律,忧愁啼哭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水也不喝,不是跟死人一样吗?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个话: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农夫的家,见到他的妻子,便说:“你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他以为那妇人会号啕大哭,谁知她却说:“人生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儿子也一样啊!”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才想来这儿学佛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种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他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的想法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懊恼、痛苦得难以自制。”


佛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瞋、痴三种烦恼侵扰,不能自拔。如果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的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都能成就佛道啊!”


这个婆罗门恍然大悟!于是他决定皈依佛法,精修出世法。


在这个故事中,农夫夫妇的儿子死了,他们却表现得平静如水,毫无悲哀,这种反常的举动确实让人想不通。即使经佛解说,仍然难以想通。其实,我们用不着把所有的问题都想通,也不可能办到。既然如此,就用不着多想。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人和事,用不着按自己标准批评或肯定,只需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仅此而已!


四是“不重久习,不轻初学”。这个道理很好理解,有的人一辈子从事某项工作,技艺平庸无奇;有的人学习三年两载,即成高手。按资历论人,当然没有道理。即使你是这一行的高手,也没有必要轻视新手,因为他目前达到的

水准,不过是跟你过去某个时候的水准一样而已,轻视他不等于轻视自己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包青天后代

听迷糊了,这个父亲成佛了吗?

听友108576543

这父亲够狠的

满心自在缘

喜欢主播,好几年了

小宝金毛和大黄

喜欢主播的声音!致敬南师

海潮明月 回复 @小宝金毛和大黄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由海潮明月演播的【流沙河讲庄子】,限时免费收听、热评抽奖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订阅收听

猜你喜欢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喜乐界

我的南怀瑾的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与我一起跟随大师的脚步,叩击智慧的街道。

by:不被定义者

南怀瑾的32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俊樱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0青蓝冰水0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讲经说法,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读史悟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浅笑安然_n4i

南怀瑾大师的国学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南怀瑾先后就读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

by:摘星与君闻

南怀瑾国学精髓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青柳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涉猎遍及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等,并深...

by:悟空____久而敬之

南怀瑾大师读国学

内容简介人生犹如下棋,高手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低者只能看两三步。如何成为一个高手,古圣先贤在他们的典籍著作中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国学...

by:芹言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