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恭喜第一批(10名)课程购买用户,你们在200条的走心评论中脱颖而出,每人获得一本余老师签名书,名单(喜马拉雅昵称)如下:

@富贵猪_xo @等待的琉璃梦 @情随爱终 @石羊月醒

@啊建文 @杰子_eu @简单_0O

@向日葵花喵 @泊客沐心 @无为子_9f

请以上朋友微信添加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私信您的收货地址。

剩下的40名幸运听众名单,将在之后节目更新中陆续公布。


————————————————————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大家好。昨天我从4月23号世界读书日的来源,从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两人的经历,说到了文化跨越时间、跨越历史的巨大力量。


这个问题很重要,作为我们全部课程的起点,我需要更进一步地强调一下。因此,我今天还想举一个我自己所熟悉的当代中国画家的例子,来说明即使不经过时间和历史的筛选,即使在眼下、在当今,文化也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我从这个画家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事情是从美国华盛顿开始。


2005年春天,离现在已经整整12年了。那时候国际间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但是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很有远见。他们早早地认定了历史的趋向,就托了很多人来邀请我去演讲,而且还给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着重讲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他们说国会图书馆里边写中国文化的书很多,但是对于当代美国读者来说,即使是英文版本也实在读不下去,好像都在钻古代的牛角尖。


图书馆毕竟消息灵通,知道我走遍了中国的文化古迹,又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全人类的最重要的文化遗址。因此,相信我具备国际化的对比坐标,他们觉得只要一国际、一对比,就不会走牛角尖了!思路一定会更宏观、更简明,那么也就会让当代人接受。


国际视野下的直觉之美

定下的演讲日期是4月12日。我前一天就从美国的其他城市到了华盛顿,住在旅馆里备课,设想着如何让听众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而不是中国文化的深奥。早晨正准备出发,一个长途电话传来了噩耗,我的好朋友,大画家陈逸飞先生突然因病在上海去世。


我在震惊之余,立即决定换上箱子里的另一套衣服。那是几年前我决定到恐怖主义地区,去考察人类文化遗址的时候,陈逸飞先生送给我的。他说,他希望我在最危险的时候穿着他的衣服。没想到,我活着回来了,他却走了。


从旅馆到国会图书馆去的路上,我突然想到。陈逸飞先生其实也是个演讲者,只不过不是用嘴,而是用画壁。向国际社会描述的中国油画轰动美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真正开放,国际间对中国的印象还是保守破落怪异。但是他提供了另一番中国印象,那就是不管是风景还是人物,都美丽、自如、神奇。他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证明他说服了国际目光。


最雄辩的证据是,第一个投资中国的西方企业家哈默,来中国接受邓小平先生接见的时候,赠送给邓小平先生的见面礼,就是陈逸飞先生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为什么要把中国画家的作品送给中国领导人呢?这在送礼的常规上好像有点说不通!其实,哈默是想通过这幅油画,告诉邓小平先生他来投资的理由。这个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中国的美丽。


记得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这个镜头见证了一幅艺术作品对于国际关系的推动,对于宏观经济的推动,因此也见证了文化的特殊魅力。这难道不是用画笔来讲述中国文化吗?


陈逸飞先生对我的启发有两点。第一,一种文化能够最有效地说服国际社会的是什么?是一种直觉之美,而且是一种国际视野中的直觉之美。第二条启发是,一种文化不应该以自己的深奥来设置障碍,而应该以自己的浅显来排除障碍。当他的画经由哈默的手出现在邓小平先生面前的时候,一种巨大的障碍排除了。


与陈逸飞先生的成功的实践相反,我们很多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讲述,这些年来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琐碎,越来越冷僻,越来越让人摸不到头脑。这无论对国际,还是对我们自己的下一代,都是一种彼此劳累的误导。因此,我们应该像陈逸飞先生那样,为中国文化排除种种障碍,梳理出一种国际视野下的直觉之美,让陌生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我在车上这么想着,就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演讲大厅。我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演讲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因此演讲前的仪式非常隆重,而且很有图书馆的特色。什么样的仪式呢?那就是他们把馆藏的我的著作都找了出来,放在一台漂亮的金属推车上。由图书馆的副馆长和亚洲部主任,一位是男性,一位是女性,亲自推着金属的车绕场一圈。金属车推到哪里,走道两边的听众全都站起身来致敬。


这个场面我很感动,我相信,这是图书馆欢迎演讲者的最佳仪式。我到今天还是上海图书馆的理事长,想着什么时候应该采取类似的独特方式,来欢迎某一种特殊的嘉宾。


堆满着我的书的金属手推车,最后终于推到了我的眼前。我正要上前去与副馆长和亚洲部主任握手,看到站在第一排的我的妻子马兰,向我做了一个手势,轻轻的,手指点了点金属手推车,又抬起手指,躺在了自己的嘴唇面前。我随着她的动作看了一眼手推车,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


原来手推车上堆放着的,他们馆藏的我的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国流出去的盗版本。妻子为了礼貌,为了眼前的仪式,希望我不要说破,因此用手指躺住了嘴唇。我当然不会说破。


演讲开始以后,我先说明今天自己所穿的衣服的来源,然后悼念大画家陈逸飞,肯定他用画笔完成了对中国文化最简单又最美丽的讲述。我今天的演讲,正是对他的延续,讲述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我那天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过后我心中还一直盘旋着那台装满了盗版书的金属手推车。我在美国各大城市的华文书店也发现,那里出售的我的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盗版本,没想到居然把堂堂国会图书馆也给骗了。由此我就联想,现在大量向国际社会输出的所谓中国文化,是不是也会夹杂着各种各样不同样式的盗版本?这不能靠外国人来辨别,却需要我们自己留心。


那次在国会图书馆演讲之后回国,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应陈逸飞先生家属的要求,为他的墓碑书写了碑文。我在墓碑的碑文上写道:“他曾经以中国的美丽感动了世界。”很多朋友去扫墓的时候,看到绿草茵茵的坟墓前的这块墓碑,读了碑文都掉眼泪了。


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三个月之后,我又应邀到日本,成为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的唯一演讲者。我在演讲中系统地从文化的角度,质疑了当时刚刚兴起的中国威胁论,那也是影响巨大的。我在演讲中提供的论据,后来一再被国际学术界引用。


这两次演讲的八年之后,中国发展的劲头就更让世界震惊了,大家都在思考这种突飞猛进的文化原因。于是,2013年10月18号,我又应邀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总部,演讲中国文化的特殊生命力。这次演讲就更为轰动了,不仅大厅坐满,后面还站着很多找不到座位的人。当天的联合国网站把这个演讲列为国际第一要闻。大家想一想,现在国际上有多少重大的麻烦事?第一要文居然是一个没有官位的中国学者讲说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实在是成了国际间关注的重心。


后来,我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后,一大批来听讲的退休的华裔教授请我吃饭叙谈。他们客气地说,我找到了在国际社会讲述中华文化的钥匙。我提起这些国际间的演讲,还想顺便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实,无论是在联合国大厦的演讲,还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演讲,听我演讲的听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一点不会比喜马拉雅的网友更多。


他们能听懂,你们当然更能听懂!其实我们面临的问题比懂不懂更重要,那就是能否按照国际的标准,让原先并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无障碍的接受、无距离的欣赏,就像陈逸飞先生做过的那样。


有人会问,别人接受不接受就那么重要吗?我的回答是,重要。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被接受的美,是还没有实现的美。更何况在本质上文化无界,只有让大量原先并不熟悉的人接受,中国文化才能证明自己的体量和力量。


1599092wdaj

前提是有鼻涕的资本。

回复@1599092wdaj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卧剥莲蓬3

一个以参透世界文化为生命的人,一个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的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的人,一个一路行走,风雨兼程七十余年的人,一个再也无须加冠晋爵的人,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也是平和的。我们且听且珍惜。

诗驿禅心

“认识”秋雨老师的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虽然不曾有缘谋面,但秋雨老师就像一个老朋友,伴我走过四分之一世纪。无论是人生顺流逆流,捧起老师的著作,就忘记了外界的喧嚣,在一篇篇优美深邃的文字中间徜徉,滋润心灵荒芜,积累文化厚度,完善自我人格。秋雨老师作为一名有高度责任意识和文化良知的学者,以知行合一的品格、治学严谨的态度、自觉觉他的菩提之心,毫无保留地为中国人开启智慧之旅,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打造中华文化金质名片,功德无量!这两天,在喜马拉雅听到了老师授课,仿佛是二十五年的老朋友打来电话,娓娓道来,让我感动着文化温暖。秋雨老师,您辛苦了!

泪韵 回复 @诗驿禅心

不知从何时起,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文化!当听说余秋雨先生有这样一门课,就奔来了!

冰雨诺沐 回复 @诗驿禅心

余老师的课真享受

百事无避

陈逸飞先生是当代中国享誉国际的杰出画家。他曾在劫后余生的文化断层间,找回浔阳遗韵的风姿,江南午后的宁静,小桥流水的思念,安顿了一代人浮躁的眼神和心灵。而后,他又日夜求新求变,扩充绘画生命,拓展视觉艺术,作出极大贡献。 美的事业,熬人心血。陈逸飞先生正当盛年,却将光彩吐尽。噩耗传开,海内外一片震惊哀悼。今家人筑墓于此,嘱我写碑。我仅想以一言告知日后凭吊者:这里安息着一个人,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余老师撰写的碑文)

听友278689693 回复 @百事无避

. . ,'  

清静无为_23

我不夸谁,不骂谁,我只对国家这单方面来评论,中国文学还有这位老人,为中国文学做出如此贡献,如果还有人用极其恶劣,难听的话语去,评论这位善良的老人,那我觉得他可以摸着良心说说还是人吗,可以不承认他做了什么,但请不要伤害,我已经非常感谢了

嚛囖 回复 @国人老唐

批判或者质疑一个人,都要有一个实际的论点,而不是用那些粗语来评判一个人

newnew_b9 回复 @国人老唐

你牛逼你上,读那么多书思考不放心里怼嘴上?说的永远比做的厉害👍🏻

听友218781419 回复 @国人老唐

别曲折别人的观点好吧

百事无避

先秦诸子的学说观点各异,但共同都反对封闭艰涩,每个学派都力图让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后来,无论魏晋还是唐宋,文化信息的传播都畅通九州,即便几句诗文也能像春风一般覆盖大江南北,很少阻碍。就连那几部古典小说,在明清时期也是街谈巷议的对象。中华文明之大,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它的普及企图和传播力量。暂处衰势时它会隐匿自保、清高自恃,而一旦有兴盛的可能,总是百川连注、众脉俱开、气吞万汇。我觉得中华文明能不能在二十一世纪复兴,先要看有多少传播它的通道融化了冰雪,排除了障碍。……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文化以传播为命脉。世上那么多障碍,人间那么多隔阂,就靠文化来排解。

93738 回复 @百事无避

说得好(✪▽✪)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