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送给自是杞人忧天难不必

2023-05-18 17:48:0452:33 7079
所属专辑:宋词鉴赏辞典
声音简介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者:苏轼

自是杞人忧天难不必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似乎是给美好生命开追悼会的,是送别的,也是营造整体伤感氛围的!然后它们再全部消散,整个世界归入无生命无美好的沉寂!)

  1.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开封任翰林学士时所作。次韵:用他人诗作韵脚的原字及其先后次第来写诗唱和。始于 唐 代 白居易 同 元稹 的互相唱和,至 宋代而大盛。也叫步韵。。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宋朝全境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州湖南、荆州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官,是中国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兼检察官。提点刑狱公事是提点刑狱司(简称提刑司)的长官,由朝廷选派,三年一换。提刑司是""级的司法机构,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也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

 2.从教:任凭。

 

  3.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韩愈的《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4.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杨柳枝词八首之八

白居易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诗的大意,人说柳叶像愁闷时人的眼眉,其实柳丝更像人们的百结愁肠;柳丝折断,愁肠寸断,彼此看来都不可能续接好了。于咏柳之中,单言愁绪,情味凄苦,冷处传神,似含诗人感伤身世之叹。

  5.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6.“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落红:落花。缀:连结。

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2018-01-12我的专辑里有这首词的解读!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1]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道:“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柳絮俗称柳穗,在北方每年阴历三四月间,与柳树叶同时生出。柳絮嫩时花色青绿,形如桑,花老时出白棉,如下雪般随风飘落。嫩柳絮,不仅可以作烹饪原料,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食有清热解毒、祛火明目的功效,春天吃嫩柳絮可谓有益健康。

        几天前,趁天蒙蒙亮,我拿着方便袋,在家附近的几棵柳树上采了些嫩柳絮。采摘嫩柳絮要以长在稍部的为主,最好是生出不超过3天的柳芽。

        嫩柳絮生吃苦味很重,为了让嫩柳絮口感适中,我先准备一盆凉水,放入些大粒盐,将嫩柳絮洗净后浸泡24小时,这样祛除了苦味,还保持柳絮的鲜嫩。然后拌入蒜末、米醋、白糖、辣椒油、香油等,拌匀后就可以食用了。感官上色泽碧绿,味觉上鲜香咸辣,口口嫩脆,是不可多得的春夏之交时的美味。

糖醋柳絮饼

 

  原料:焯水后的柳絮150克,鸡蛋3个,精盐3克,番茄酱30克,白糖50克,白醋20毫升,水、淀粉、油各适量。

 

  做法:一、鸡蛋打在盛器内打散,下入精盐、柳絮拌匀。二、净锅放火上,倒入油,至油五成热时,下入鸡蛋柳絮液摊煎成饼状,至两面金黄透绿、内部全部凝固时出锅倒在盘内,用炒勺压按成铜钱状。三、净锅放火上,倒入油,下入番茄酱略炒,倒入水、白糖炒匀,用淀粉勾芡,至汁浓后倒入白醋,调好糖醋口味,离火将汁浇淋在鸡蛋柳絮饼上即成。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现在的人啊,还有什么不可以吃呢,一说到这,浪漫没有了,世俗增加了;快意没有了,无奈增加了;伤感没有了,肚子却饱了。

俄罗斯五名知名科学家最近向俄国X提议以核弹摧毁月球,以解决因月球引力影响造成全世界气候变化无常灾害频仍的问题.

这群科学家提出,用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将六千万吨的核弹射向月球即可,这不仅可处理俄罗斯境内上千枚核弹问题,还可以造福全人类.据了解,这五名俄罗斯科学家在全世界物理学界并非享有盛名,但是在俄罗斯都是受尊重的科学家,为首的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克鲁因斯基在俄国科学院深受国家重视.

弗拉基米尔‧克鲁因斯基向此间媒体表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份土地邻近北极海,天气冬季严寒而且漫长,农业生长都受到影响.此为月球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只要把月球摧毁,全世界都可以保持永恒的春天,沙漠、冰原都会变成绿油油的世界.全世界贫穷、饥饿问题都可以因为粮食不虞匮乏而获得解决

据了解,有关月球引力对地球的气候的影响,美国也早有研究.五十年代美国空军与学界也有用原子弹把月球毁灭的提议,但是后来评估风险太大而作罢.由于近年来全世界气候变化引起天灾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所以研究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科学又成为物理界的显学.俄罗斯这些科学家适时提出建议,也为俄罗斯无用处的核子武器寻求和平出路,以造福人群.

也许会更好,更适合人类生存,可是月亮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先民眼中的月亮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今晚月亮真好,皎洁如洗,我恰好又有空余的时间,所以可以虔诚地将她凝望。

我想此时此刻我更接近于遥远的先民。

也许是五六千年之前,也许是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过着标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个“作”字很容易,也会令他们很兴奋,因为那毕竟叫做个“事”啊,它可以给先民们带来糊口的饭食和简单至极的充实的内心,可是这个“息”字就感到无聊,这种无聊一下子就持续了几千年!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岂不知人的睡眠也是有限的,如果长久地过着吃饱撂倒的生活也一定会倍加乏味!

于是他们相约着来到四面透风的庭院,此时此刻正是美妙的春天或是令人喜悦的初秋,夏日也许更妙,即使是寒冷的冬夜他们也会从墙缝中探出虔敬的目光。他们也许一边摸黑干着白天剩下的农活,也许真的无事可做,于是便将目光投到了中天,或者可以说也只能如此,因为此时天上正有一轮与今晚一样温柔的月亮。

就这一望便是几千年!

于是在他们当中,出现了各种了不起的人物令人羡慕至极的哲思。

一个先民突然感觉此时的月亮与去年一样,与他的爷爷的爷爷所说的一样,顺着他这个支脉或爱好一直延续下去便出现了“阴历”的说法,于是一年分清了四季,有了二十四节气,先民的唯一工作开始走向正轨,如同月亮亘古不变的规律一样。于是可以在这种观察的催生下,畜牧业出现了,手工业出现了,用于休闲的简单的第三产业也出现了,真是那句话,自然规律一旦被劳动人民掌握便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

又一个祖先的思维更加宏远,他竟然开始关注星星了,因为总是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难免产生厌倦,再加上并不是每天都有美好的月亮。于是他也像前一位“圣哲”一样,开始问“为什么”了。这样一问又是几千年,于是二十八星宿定位了,于是恒星和行星区分开来,于是自然科学诞生了,宇宙不再显得单纯的神秘了。时间长了,我们的先民竟然将抽象的思想或者是将对月亮的神圣之情变成了具体的人物,一个叫做嫦娥的美丽女人,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美丽的女人才有资格跟他们心中的“太阴”融为一体。“嫦娥奔月”的一瞬间,让多少先民感动得泪水四溢,牵动了他们多少美丽的梦幻,以至于今天的“登月计划”!

还有一个,这一个更重要,他的反应可能最慢,但这属于标准的大器晚成。他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思维空间,因为其他神妙的发明创造已被邻居霸占,他只能苦苦地盯着月亮,随着她的阴晴圆缺感受着自己内心的平静与狂澜。于是行走在外的游子开始对月思乡了,于是“朋友”这个除了家族亲人以外最温暖的词汇诞生了,于是一首首动人心魄挑人心弦的优美诗词诞生了,于是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借助这一轮明月产生了!

从此真正的孤单不存在了,人们开始在月亮下形成爱的联盟,一个个部落,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国家在这种纯净的照耀中产生了!

好了,至此文明慢慢到来,因为人们由观赏月亮而养成了专注的习惯,学会了忍耐,在宁静的有些月光的夜晚学会了思考,整个人类得以渐渐成熟!

我放眼望去,月亮似乎有些模糊,像是包裹了久远的纱幕,等我一层一层撩开,我清晰地看见月亮正朝着我微笑!

扯得远了,其实全在轨道上呢,只是弯绕大了一些,咱们书接前文!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欲开还闭”。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读者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对人生无望至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先不必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 意思是车前高后低为"轩",车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经典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苏东坡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读者不尽的审美享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啰里八嗦真麻烦

仿若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又在聆听老师的讲解。恰逢教师节,祝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是你们的喵喵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边老师讲的竹枝词和曾汪伦这两首诗的第二句混了,弄错了,竹枝词的第二句是闻郎江上踏歌声,赠汪伦的第二句是忽闻岸上踏歌声

1389727gnhj

究竟写于哪一年?

再生缘_xy

🍊🍒🙊🐒💋🐼👠

猜你喜欢
苏轼经典文章

苏轼经典文章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为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by:zyc0607

苏轼词

苏轼词古典文学经典

by:夏筠依依

苏轼传

这是一部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叙写苏轼的一生生活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by:青禾原

苏轼传

无论人世如何变迁,月光总在那里,照临万物,无怨无悔;无论沧海如何浮沉,宋词总在那里,飘飘洒洒,清清淡淡。令人对待人生有一份深度和开阔!

by:欣赏生命之美

苏轼集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by:明月社

苏轼篇

苏轼文章小集

by:我行其嘢

声音主播

71303854.3万

简介:虚度五十春秋,传道授业已三十载。 徒有其名,但自强不息的精神至死秉持。 不愿与不齿之人宣战。受到误解多多,承受压力多多,淡然一笑,只当是过眼云烟。 喜欢独处,公平交往,说真话,讲实情,坚信世上好人多! 崇拜辛弃疾一人,只为他是真正的文武集于一身而不只是擂动战鼓摇旗呐喊的一类。 优缺点皆突出,自己喜欢跟自己叫板。理想是有生之年骑车跑够十万公里。 自豪的事情是妻贤子孝,自己的个性很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原谅。每日笑声常伴,此生所图,莫过于此。 坚信自己以后的文字会更精彩!我的公众号:秋语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