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你的本金得加点"果敢"

2022-09-17 20:09:3411:13 76
所属专辑:静默有时
声音简介

来源:圈外孙圈圈(ID:iquanwai)授权发布,其他微信号如需转载需重新申请授权,如有违者一律举报。


前两周参加一个创业聚会,其中一位创始人,经历过2次失败创业,第3次重新起航,现在也算小有起色。

他说了一句话,在场的人都猛点头:
如果你发现自己非常痛苦和不爽,那么很有可能是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而如果你发现自己非常爽,很可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马上要完。因为能抓住时代机会的成功者,都是反人性的。
 
要获得成功,多少是需要一些反人性的。这个“反人性”不单指“努力”,因为如果要比谁更努力,每天起早贪黑在工厂打工的人显然更努力啊,努力一点儿都不反人性,真正的反人性,是需要相当“果敢”的。借用上文那位创业者的话,体现在3点:

 1、敢打破资源诅咒 

我一位咨询出身的朋友,8年前就出来创业。传统的咨询是给每个客户做定制化解决方案,缺点是太贵,所以目标客户都是五百强之类的大公司,而中国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并且她那时候就看出,未来中国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大外企的机会越来越少。
所以她打算把咨询服务做成标准化产品,切入中小企业。

刚开始的几个月,好些老客户知道她创业了,都来找她做项目。因为开发标准化产品是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所以本着先养活自己的想法,她开始跟团队一起,去参与企业项目竞标、准备方案并递交咨询服务。 结果三四年过去了,她的团队依然在做传统咨询。
有次一起吃饭,她痛苦地说:“我觉得自己被过去的资源诅咒了。刚开始,很多老客户找过来,创业公司都缺钱嘛,就都去接单赚钱了,只剩下一个人有时间做产品,所以进展很慢。
因为做产品需要投入,短期是没有收益的,导致大家对这位同事颇有微词,后来他感觉不受重视,也离开了,我产品化的想法就此搁置了。”

我很难相信,问她:“你可以再招人做啊,只要你想做,肯定能做的!”

她无奈地说:“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项目越接越多,所以我就要招人来做项目,而我的精力就都在招聘和做项目上了。一旦招了更多人,就需要更多资金来养活他们,于是又需要再去接更多项目。到最后,我自己忙到崩溃,根本停不下来。以前的资源让我越来越忙,越来越偏离原先的方向,好像被诅咒了一样。”

 “资源诅咒”( Resource Curse)原本是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与资源较少的国家相比,经济增长反而更慢、民主程度更低。

其中一个解释是,自然资源的丰富,导致企业把更多精力花在腐败、掠夺和寻租方面,同时,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也会使国家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度降低,导致失去内生增长的动力。
国家如此,创业如此,人也一样。

我之前在大公司工作的时候,特有成就感:
去跟同行竞标,做完presentation后,客户选了我,立马觉得自己全天下最牛。
没啥行业经验,但是做出来的方案被很多客户高管认可,觉得任何问题在自己这儿都能搞定。
升为leader后,只要努力就有业绩,团队也合拍,以至于觉得做企业都很简单……

可出来创业之后才发现,这些优越感都建立在强大资源的前提下:
公司名气大,客户都是冲着品牌上门的;
流程和方法论是有的,只要找流程做方案,结合公司智库,结果差不到哪儿去;
公司发展方向既定、人员素质高,带团队so easy。

但我当时只觉得自己什么都行,却忽略了更深入地研究客户心理、带着危机感来看待行业发展、更有意识地去开拓渠道。

创业之后,这些当时欠下的债,还得一件件还。好的资源,没有带来“祝福”,反而带来了“诅咒”。
 
所以,要想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就得考虑:我们有哪些别人没有掌握的资源?这些资源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有什么帮助?它们帮我们掩盖了哪些问题?否则,出来混,迟早要还。

 2、敢于打破路径依赖 

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在《从0到1》里提到,他在上高中的时候,朋友就预测他将来会去斯坦福,后来他果然去了斯坦福法学院。毕业之后,他去申请了最高法院的书记员职位——法学院毕业生的梦想职位。结果,他在最后一轮面试中失败了。
 
创立PayPal之后,有次遇到当年的朋友,近10年没见,朋友第一个问题不是“你怎么样”,而是“你是不是很庆幸那时没得到那个职位?”
他后来自己也提到:如果当初走上那条世人眼中成功人士的路径,只会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读名校、去大公司、沿着既定的路径往上升,这是一条无数精英在走的独木桥。可是,这真的是更好的一条路吗?

能够取得超出常人成就的人,一定会具备超常的认知,想法必然会与众不同,而且TA还能坚持并践行这个特立独行的想法。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这太反人性了。
去年中兴工程师坠楼事件后,我一个原来在某手机厂商做工程师、后来艰难转行投资的朋友,说起他们当时的状况:
八九年前,行业面临结构化调整,公司没有跟上,业务受到很大冲击,很明显地开始走下坡路,但奇怪的是,如此明显的趋势,团队却没什么人离职,非但如此,团队的内部斗争反而变得很激烈。

之后,公司大裁员,一些资深同事,从光鲜的工程师一下子成为焦虑迷茫的中年失业者。

后来他几次艰难转型,最终进了投资行业,再次回想当时的状况,他比喻说:那时的团队,就像一艘下沉的船,一群人都可劲儿往船头跑,争先恐后逃命,因为别人都这么做。没有人敢直接从船上跳下去,因为那是一条没走过的路。

但是,船终究会沉下去的,跑得快也就是慢点沉而已。
我们会依赖自己过去的成功路径,或者依赖别人的成功路径,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为人性有太多虚荣、自卑和求认同的心理,这让我们觉得,看一本别人不看的书、买一件小众的商品、持有一种跟大多数人相反的看法……都太不安全了。
 
可是,如果我们的想法跟大多数人一样,走的路跟大多数人一样,却期待回报能比大多数人更高,这不是很荒谬吗? 

另外,如果我们对现状不满,但只想按照过去的路一直走下去,期待有一天出现奇迹。用同样的方法,却期待不同结果,这不也很荒谬吗?

 3、敢于投资 

有个段子这样说:你用信用卡刷了1万块,就恨不得立马把钱还回去。王健林借了银行1个亿,会想着怎么再借10个亿出来。

尽管我们都爱花钱,但花钱这件事,是让人恐惧的。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现在正在运营公众号“剽悍一只猫”。他说:在决定做自由职业者之前,他银行卡里有几万存款。

作为一个没经验、没资源、在陌生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般会用这个存款干嘛呢?
大多数人的思路应该是:存着,以备不时之需,毕竟需要租房、吃饭啊。

但他用来做什么了呢?通过“在行“,他约了各领域的大牛见面、请人喝咖啡。如果对方跟自己不在一个城市,他甚至会坐飞机去拜访。几个月时间,钱花到只剩几百块,但是见了很多人、学了很多东西。

后来他写书、开公众号,让很多人都知道了他,而他结识的这些人脉,也帮了他很多。用全部家当做的投资,最终还是收回来了。
 
虽然这条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我还是想说:这种魄力一般人真没有,太反人性了!

我一直跟周围的同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大多没学过正确的金钱观。同样花出去1000块,买个包,跟约个大牛聊天,差别是很大的,前者叫消费,后者叫投资,但很多人到很晚才认识到。

消费,是基于我们的当下需求,而投资,是基于未来规划,为了长久的回报。

还是以前文的段子为例,为什么你刷了信用卡会想赶紧还,而王健林借了钱却想要借更多?道理很简单,因为你花的1万是消费,对方拿的1亿是投资,是有机会赚更多的。
 
所以,敢花钱的前提是:对未来有规划,知道钱该花在哪儿。即便投资失败了,至少验证了方向的可行性。

文章开头那位创始人说,他上次创业,因为前次失败的导致压力大,不敢犯错,结果进展很缓慢,耗了好几年,才发现这个方向没有前途。假如当时激进一些、快速试错,哪怕最后不行了,也能换个方向重来,毕竟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当我们感觉很舒服的时候,痛苦可能即将来临了;而当我们果敢地走向那条更艰难的道路时,可能做了正确的选择。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