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地狱之旅 D526》

2023-10-16 00:03:5005:16 3171
声音简介

约翰·迈尔霍菲尔(1787-1836年)

地狱之旅 D 526 Fahrt zum Hades ('Der Nachen dr_hnt')

D526  18171月,1832年出版



小船呻吟着,松柏在低语,

听啊,幽灵们发出可怕的呜咽。

我不久就要到达那个黑暗的彼岸,

远离美好的人间。


那里没有太阳和群星闪耀,

没有歌声回荡,也没有朋友在身边。

冷漠的人们,接受我最后的泪滴吧,

这是疲惫的眼睛在哭泣。


我已经看到了苍白的丹尼亚斯,

还有受罚的坦塔罗斯。

遗忘河,你这古老的河流,

你表现出死亡的沉重与平和。


我相信双重的死亡,

我失去了毕生的劳动成果,

我曾经努力奋斗过了------

这些痛苦何时才能停止?啊,何时?


这首美妙歌曲的词作者迈尔霍菲尔是舒伯特的好友,其流行程度远不及与之相似的席勒的《Gruppe aus dem Tartarus》(D583),后者伴奏声部快速进行的十六分音符把声乐部分推进到异常可怕的地狱之旅中。这里的《地狱之旅》同样具有戏剧性,但在速度上却是建立在三连音上的:由于使用的是葬礼的速度,音乐上似乎比较呆板,颇有些自鸣得意的味道。事实上,它应该是对光明即将消失的极力反抗。D小调是舒伯特最喜欢用来描写叙事性旅行的音调,《冬之旅》中的第一首歌曲就是在这个调上开始了另一种旅行,同一套曲中《风雨之晨》的冬云飞渡也是如此,还有老车夫克罗诺斯(Kronos)在D小调的道路上驾车前行,历经生活的磨难。也是在这个调上,死神邀请少女跨进了它的门槛。来自莫扎特《唐·乔瓦尼》中的场景必定在舒伯特选择歌曲的音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地狱之旅》的开始部分中,低音旋律十分强烈,三连音的力度颇为残酷。这些都是跨过冥河之后发生的,舒伯特在这里的确是创作出了非同寻常的有关水的音乐。他常常描写水的清澈透明和金光闪烁,但在这里却是用厚重的和弦来表现遗忘河缓流的沉寂,它比“死海”还要厚重,正如迈尔霍菲尔所说,是“死亡的沉重”。向关系大调上的转调(“那里没有太阳”)使此处的音乐成为美好人间的赞美诗。这让我们想起涉足这一领域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就是格鲁克的《奥尔菲斯》,格鲁克的影响我们可以明显地在“最后的泪滴”的旋律线条中感受到。接下来是丹尼亚斯国王的五十个女儿,她们永远都在装填漏桶-------舒伯特在此把“苍白的”这个形容词加在了诗中,用来描写这些姑娘们。由于受到处罚,可怜的坦塔鲁斯会永远处于饥饿和口渴的境地(尽管水到了他的脖子底下)……“水,到处都有水,但一滴也喝不到。”展现出遗忘河,这条古老河流的幽深。这里的声乐旋律线条落到了最低点。迈尔霍菲尔这首诗歌的最后一节描述的是灵魂超越度的最后抗争,舒伯特使用了有些激动的上行变化音的模进,是由热情但无更多意义的宣叙调开始的。在一个庄严又华丽的经过句之后,作曲家把第一节诗歌作为再现部又重复了一遍,其声乐旋律有些精巧变化,以此结束了这次坦诚的无望旅行。这样的结尾对这部古典题材和情绪化的叙事结构非常适宜。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