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课 | 给真知留出一点心灵空间

2023-08-04 22:48:1815:19 4.8万
声音简介


无论修道学法,还是谋事创业,都会遇到理障和事障的困扰。它们就像两座拦路的大山一样,即使好不容易翻过去,前面又会出现两座同样的大山。直到破除了理障和事障,前路才会平坦。


所谓“理障”,就是深信某个道理时,就拒绝接受其他的道理。但世上的任何道理,都只是片面的道理,只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某个方面。如果拒绝其他道理,等于拒绝对该事物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留在愚痴中而难有进益。


有一位教授到南隐禅师处问禅,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提出自己对禅见解。南隐一直默默地听着。最后教授向南隐请教禅的真义。南隐没有说话,端起茶壶给教授上茶。眼看茶杯已满了,南隐还在向杯中倒水。教授说:“老禅师,茶已溢出来了。”


南隐说:“是啊,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头脑中装满了那么多哲学、科学,哪里还能装进别的东西呢?”


这位教授就是遇到了“理障”,他在对禅的真义没有了解之前,就用科学和哲学进行解释,是因为他相信科学和哲学是真理,一切学问都会包含在这两种学问之中。那么他怎么能接受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的禅呢?


在生活中,人们都重视自己的专业,也就是重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也习惯于限定在专业框架之内。甚至于找工作,也倾向于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这都是“理障”。因为有了理障,路就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


当然,所谓“理”,不仅包括世所公认的一切理论、法律制度以及各种规则等,还包括自己形成的某个想法。不管是否有理论或事实依据,只要形成了某个想法,自己就会觉得肯定是对的,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这种“理障”,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


有时候,“理障”甚至还会进一步升级,不再需要“理”,只剩下“障”,也就是说,认为“我总是对的”,不管我赞成什么或否定什么,不管我坚持什么或反对什么,都是对的。这种现象在功成名就的人士身上最容易出现。


一旦有了“理障”,不仅会变得顽固守旧,缺乏创新能力,还可能把歪理当真理,把邪说当正说,这无疑会对做学问、干事业以及发展人际关系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如何克服“理障”呢,也许应该像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不要固执己见,也不要顽固地突显自我,以开放心态对待一切意见,一切道理,一切事物,一切人。


有人曾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


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按孔子的学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初、高中,从没进过大学的门。但他却是当时学问最高的人之一,其原因在于他成功破除了“理障”,能够向一切人学习一切有价值的学问。


韩愈平生最崇拜孔子,并以儒学道统的传人自命。他在《师说》一文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如果能够抛弃年龄、学历、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偏见,达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境界,“理障”就能破除了,智慧也会绵绵而生。


所谓“事障”,就是被某件事所羁绊,难以摆脱,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件事所控制,并由这件事带来越来越多的事,想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混乱,从而失去对正道的认识能力。


临济宗第十二代祖师大慧宗杲,是宋代著名的爱国高僧,因支持岳飞抗金,得罪了奸相秦桧,被流放岭南。


有一位将军,厌恶了沙场的血腥厮杀,也许是惧怕了死亡,找到大慧宗杲禅师,要求剃度出家。宗杲禅师说:“现在国难当头,正需要你们这些忠义之士抗敌救国,你怎么能临阵脱逃呢?”


将军说:“我并非贪生怕死,而是真正看破了红尘。请大师慈悲,收留我作弟子吧!”


宗杲禅师打量了他一会儿,淡淡地说:“你业习太深,恐怕还不能真正放下。”


“我什么都能放下!家庭、名誉、地位、权力,我都厌恶了,请您即刻为我落发吧。”


大慧宗杲禅师笑而不答,起身离去了。将军只好无可奈何离开。但他并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又来到寺院,恭恭敬敬地站在方丈门外等候。宗杲禅师打开房门,看见将军,已知其来意,却佯装不知,问他这么早来干什么?将军口占一偈:“为除心头火,清早礼师尊。”


大慧宗杲禅师也说出一偈:“凌晨离梦乡,不怕妻偷人?”


将军顿时恼羞成怒,骂道:“你个老秃驴,说话太伤人!”


宗杲禅师哈哈一笑说:“你既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轻轻一撩拨,怒火又燃烧。施主现在还不宜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红着脸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提过出家的事。


这位将军厌倦了沙场征战,也许真的想放下,但不是什么事都能放下。


所以,只要有一件事放不下,就会带来一大堆事,不管自己愿不愿意,甚至不管是否正确,都得硬着头皮去做,心里却有苦难言。这时候,听到局外人在旁边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就会老大不乐意,回上一句: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对于遇到“事障”人来说,并非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只是像被绳子拴住的老牛一样,不往前走不行。


如何破除事障呢?按佛祖教导的方法,要“永舍贪欲”,但这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未免有点不现实。大致上有两个变通的方法,值得一试:


一是减轻贪欲。看见别人升官、发财、出名,自己也要升官、发财、出名,甚至要求比别人更成功,贪欲就太重了;看见邻居、亲戚吃好、玩好、住好,自己也要吃好、玩好、住好,甚至要求比别人享受更多,贪欲就太重了。尽自己的能力,顺其自然地生活,心灵会更快乐。


二是不要把问题看得太严重。发生任何事情,其实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比方说“妻偷人”这件事,它的严重性完全在于人们对它的评估,而不在它本身。如果认为它严重,可以严重得要命。比如封建时代,规定“杀奸夫yin妇无罪”,这不是严重得要命吗?也不见得只有丈夫一方有“要命”的权力,秦律规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豭是公猪,到处“播种”,以此比喻男人偷情。妻子只要证实老公有公猪一样的行为,可以直接要他的小命,还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认为这件事不严重,一点事都没有。比如原始社会,女人连固定老公都没有,喜欢谁就是谁,有什么关系?而且,各国的法律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同一国家,社会风气不同,同样是“妻偷人”这件事,严重程度也大不一样。那么这件事到底严不严重呢?到底有多严重呢?其实都不一定。


无论任何事,只要自己不把它看得太严重,心里的压力和痛苦就会大大减轻,“事障”也就比较容易逾越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78189596

非常感谢老师的分享。 给老师一点建议,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发现在读“shi”,“chi”字音是稍微有点用力过猛,声音开大些就会觉得有点刺耳。 听众的友好度略差,除了这一点老师的声音堪称完美

海潮明月 回复 @听友278189596

感谢您的收听与关注感谢您的宝贵指正本专辑大部分内容是在2018年用手机录制完成的,近两年的音频节目已对录音设备进行了调整

听友278189596 回复 @听友278189596

感恩老师,希望能够多出节目!

听友278189596 回复 @听友278189596

感恩老师!

秋婵维杰

清除身心障,真知留心上。好文,好声音!

李拜天_6u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愛尼衣声

静心向内思考,若水向善徐行。

猜你喜欢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喜乐界

我的南怀瑾的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与我一起跟随大师的脚步,叩击智慧的街道。

by:不被定义者

南怀瑾的32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俊樱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国学的智慧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它体现于伟大的,、悠久的中国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凝结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禅宗等...

by:0青蓝冰水0

南怀瑾的32堂国学课

拂拭心灵的智慧读本,修身立命的永恒准则;讲经说法,娓娓描述中展现立身之道;读史悟道,诙谐平和中传达人生智慧。

by:浅笑安然_n4i

南怀瑾大师的国学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南怀瑾先后就读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

by:摘星与君闻

南怀瑾国学精髓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青柳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涉猎遍及诸子百家、拳术剑道、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等,并深...

by:悟空____久而敬之

南怀瑾国学智慧

南怀瑾国学智慧南怀瑾,男,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1]...

by:雪莲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