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道教思想

更新时间:2023-06-13 05:45

为您推荐韩国道教思想免费在线收听下载的内容,其中《第七章宗教信仰 2》中讲到:“一是论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信仰,它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和古代神话,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构成了具有特色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发展,文...”

一是论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信仰,它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和古代神话,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构成了具有特色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取了巨大的影响

第七章宗教信仰 2

21:43/50:51

惜涵姐姐

1

这是因为他长期修道而来的后世细风道教的人,将老子分为祖师爷,虽然道教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道教主张清净无为,修身养性是老子的思想,无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天之道,人之法

00:37/01:58

信弋哥哥

1

唐僧是两个朝代,陈玄奘怎么到西天取经去了道教思想非常流行。李白的思想哪里来的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的道教在唐代很流行的我说它是三教并行,那么到了宋代,它有一种融合趋势

中国文学史宋元部分 第1集 宋代文学概说(一)

20:43/22:29

博雅人文

6918

道家与道教宗主人物思想的论略,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源源于道家的内容脱变而来,已如上述所谓道家的思想,这个名称的观念和内容是根据秦含义后的分类,如在周前之际,不但儒道本不分家,就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

00:00/03:16

牧羊海流

62

存像的意义不仅仅是后世内丹思想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他使得道教意趣进入世人的精神生活,成为完全的可能敬颂之极。南方心神仙道教的兴盛以及其他道教元素的进一步融合,开始出现整理自身的需要

道教的修炼 二、道教的渊源和形成 3.道教的整合和形成

18:07/38:12

阿莼的声音

199

关于中国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在我们的历史文献中有一可靠,又很有系统的资料,便是礼记与史记中的巴叔的学术思想。如何有道家变成道教,如何有宴席的方士变成神仙大体的史料,在封禅书中已有颇具规模的记载

南怀瑾 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与神仙的思想渊源

00:00/34:47

玉壶灵栖

1

道教源于道家,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虽说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信仰道教,但道教的思想却根深蒂固,它已经潜移默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教重养生,并且追求的是身体的健康长寿

51.中医养生-学道家饮食,确保胆健康

01:08/06:12

中医养生大道

1.2万

道教很难与西方听众讨论古代道教部分原因是传统道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无法翻译。老子道教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他的追随者必须依照道,大致可以翻译为英语,则未来形式汉字道一直移动的头,同时具有方向移动方法和思想的意思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的东方视角

05:28/38:21

张爽_暖心老师

1

道教源于道家,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虽说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信仰道教,但道教的思想却根深蒂固,它已经潜移默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教重养生,并且追求的是身体的健康长寿

51中医养生学道家饮食,确保胆健康

01:08/06:12

中医之养生智慧

1.5万

二,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我们初步了解了汉末的学术情况与社会人心逃避现实的趋向,促使道家形成道教的情形,再来研究魏晋人对于学术思想转变的迹象就有脉络可循,不至凭空易度了

南怀瑾 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

00:00/23:17

玉壶灵栖

1

敬畏以后的道家道教,我们初步了解了汉末的学术情况与社会人心逃避限制的趋向,促使道家形成道教的情景,再来研究魏晋人对于学术思想转变的迹象就有脉络可循,不至凭空易度了

魏晋之后的道家与道教

00:00/20:34

牧羊海流

55

道教接受了汉代学者的思想,再讲天地生成论值王往远影易传的太极生两仪,把周易的命题当作宇宙演化论的根源和道教吸收其他理论一样,它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修改,并和自己原有的理论相结

2易学与道教

04:43/20:47

尚柱

50

在整个道教历史上都起着澄秦起后的作用,他们还看到了异军突起的灵宝派,此派主张的是积德生鲜,这段时间也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葛朝府和六修静,特别是这位六修静先生,被后人称为是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

道教的最终完善

07:17/14:46

洞尘子

1239

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里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医学体系,也是一门带有鲜明道教色彩的中华传统医学流派道教医学以黄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什么是道教医学及阴阳学说?

00:36/04:38

崇铭记

879

至于道教外部的力量,要靠道教主动打开门户,联合社会上一切关心道教和支持道教的人得到他们的帮助,只有吸收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道教内部团结,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周围,我们的道教才能发展

第十章、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以及对新世纪道教的展望(2)

14:53/16:32

艾語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