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佛教
更新时间:2023-06-14 00:40为您推荐道家思想与佛教免费在线收听下载的内容,其中《才性与玄理》中讲到:“至乎未尽,则是道家之复兴道家之学理,自此而得其冲冲凤枝,发扬往壁,乞康向秀国相其玄,也是与此时而又印度佛教之传入道家学礼之弘扬,正是气节佛教之最佳桥梁亦因此而拿...”
至乎未尽,则是道家之复兴道家之学理,自此而得其冲冲凤枝,发扬往壁,乞康向秀国相其玄,也是与此时而又印度佛教之传入道家学礼之弘扬,正是气节佛教之最佳桥梁亦因此而拿场中国文化

才性与玄理
21:37/27:26
1
道家与黄老道教完全是以道家的学术思想做内容的宗教,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总会笼络,贯通了中国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

南怀瑾―道家与黄老(朗读)
00:00/06:01
65
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示意法和格意的不同,即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式而适宜整理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它实际上是对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國道家思想进行了一种综合的努力,因此而为中國佛学奠定的基础

《中國哲學簡史》54 中国佛学基础 12.27
02:49/20:13
169
道德仁义理智性道德是道家思想建构起来体系而仁,义礼智信是佛教这个儒学思想建构起来的,通过无分别通过整个行为规范,通过对整个信息系统的驾驭,一步建构起了整体的这个时空能量体系

0328国学新时代高峰对话-儒释道大智慧张洪泉&高嗣&刘丰2020-03-28
15:46/111:31
804
在我看来,吴帝佛教的流行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乃至民间佛教的存在均为我们理解。当地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品中使用佛像作为装饰题材的普遍性提供了一个背景

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2(巫鸿)
03:26/28:21
139
把中国世人的思想从实用的社会哲学,我们讲中国的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好,他们都是出于实用性的社会哲学,把中国世人思想从社会哲学中解放了出来,进入了佛教哲学一个纯粹形而上和想象力的空间

251.以子之矛-反实证主义
10:04/11:03
4.3万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了宋明理学。当成州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火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
01:20/10:36
1289
敌人的将领赶快把自己的阶级拿掉,跪下来磕头恭敬他谁忠臣,这也是很奇怪的。他们这种修养与庄子道家思想都有关系,并不是因为佛教的传述才能够把生子问题看到另外一个面下面

“王老师说说”第二季161:视死如归
05:28/05:55
27
并以为具有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内容的医学理论体系,乃道家新创之一说,也有人经以老子的医学思想,庄子的医学思想为题。而大家阐发这种明显有备于老庄道家思想本意的看法,虽不能代表一般课科技史家与史学家的普遍看法,但以为追求长生不死死乃是道家宗旨之一

8.1 性命双修 道家养生之意 道家生命观
00:34/19:27
7648
来讲述历史中人的经历以及历史中人的思想,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换一个角度,把佛教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形态来看一看佛教思想的自身,他来作为历史动因,在这个百年的传播中,他自身所经历的动力与困难

241.佛教四框架-思想改变历史
00:32/10:45
3.7万
道家与道教宗主人物思想的论略,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源源于道家的内容脱变而来,已如上述所谓道家的思想,这个名称的观念和内容是根据秦含义后的分类,如在周前之际,不但儒道本不分家,就是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
00:00/03:16
62
这三个宗派的佛教哲学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哲学思想,也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而是吸取印度佛教思想,又餐着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消化融汇后构成的新的哲学理论这三个宗派的哲学思想

4.第一章 第三节 佛教哲学的基本流派
02:21/10:08
5435
知识化老师的这个一定有是他的文化体,他是敦煌,从道家思想摘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跟佛教是连成一体,落地到什么落地,到身体落地到我们的行为上落在我们身体的表现的状态

刘丰老师:什么是高维实践?
14:42/32:58
5870
第二课我们讲过中国文化对佛教思想的吸收是以观念要素的形式进行的一个观念要素的吸收,零零碎碎的吸收与消化,佛教的理论和他的生活方式悄悄地来经过唐和五代这个佛教大黄金时代的发展。到了宋朝,佛教思想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189.龙象转折-佛教宗派化流觞
02:07/09:51
3.6万
这套理学刚才反复讲过,和孔子和孟子和董仲舒是都有区别的,但是他是这套思想的一个继承者,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禅宗以及道家的阴阳太极突出一系列东西,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家学说

中国文化史概论 第60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进程(十五)
03:38/18:46
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