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史

更新时间:2023-06-14 04:30

为您推荐资本主义史免费在线收听下载的内容,其中《1023资本主义简史 林颐 1023》中讲到:“作者告诉我们,这段历史也说明了资本主义虽然不会自发抵制不人道的行为,但是在法律,政策和道德的约束和调控之下,可以实现对不人道行为的抵制,把资本纳入轨道也是可行的”

作者告诉我们,这段历史也说明了资本主义虽然不会自发抵制不人道的行为,但是在法律,政策和道德的约束和调控之下,可以实现对不人道行为的抵制,把资本纳入轨道也是可行的

1023资本主义简史 林颐 1023

24:30/39:56

悦听知识

239

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走比较长的路,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3:29/16:39

小葵爱学习

39

全面把握了资本主义,西欧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范畴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和逻辑 5 叶险明

03:06/11:56

大易斋主

1

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腥的殖民越多,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后形成了世界市场,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世界历史-10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00:36/06:58

一只憨团团OvO

105

另一条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西欧各国通过开辟新航路和血腥的殖民阅读,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张,最后形成了世界市场,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九年级上世界历史-10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00:36/06:41

歌凝岁月

2.1万

我们中国整个的中国大内六,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它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受到一个殖民,那么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一个制度,是一个来资产阶级的主要领导,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制度

4.11中国历史大事件(3)

49:07/59:09

传习教育

5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社会历史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需要,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兴为

01:03/13:25

金色骷髅

1

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

01:22/01:47

小徐小徐干啥不虚

12

马克思主义权主义是这样回答的,即便家庭限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马克思主义女权像,也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家庭,即作为私领域而分离的近代家庭这一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历史形态

第二章 女权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

19:46/20:55

小岛阳菜

1

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第七章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03:01/17:25

悠悠蓝色

980

最后一句话说,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了告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史前时期的最后一个形态,能不能说会死前死去的最后一个形态

3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

21:01/128:36

世纪花初开

113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马原目录及前言

00:54/06:47

友泽圆舒

47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生育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1-5-1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00:00/15:35

小困困困困困困

2412

机遇在于,我们有可能将现代化放置于一个长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或许有助于我们克服资本主义发展所携带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目的论,因为它依旧残留在那些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期待性方案之中

多元的历史

15:05/23:41

岩壁读书

1

为此,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加强了对历史发生过程的研究,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同时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起点,从整体上看

117 把握历史的脉络《历史学笔记》(上)

01:13/11:1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