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十六讲
更新时间:2023-06-16 07:40为您推荐诸子十六讲免费在线收听下载的内容,其中《《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八讲389~398页》中讲到:“后来,北宋诸子的学习应当是这一系,而不是一川诸子,也不是六王,是直接继承孟子,一川诸子则继承大学,离大学则中心,从一川开始才特别讲大学赵普通的历届,也就是讲格物...”
后来,北宋诸子的学习应当是这一系,而不是一川诸子,也不是六王,是直接继承孟子,一川诸子则继承大学,离大学则中心,从一川开始才特别讲大学赵普通的历届,也就是讲格物穷力

《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八讲389~398页
09:25/21:16
1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先秦诸子散文,我们大家知道先秦的散文就要分着两类,一类是历史散文,另外一类的是诸子,散文诸子上文主要是议论文,是说理文在先秦这个时期,因为它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时代

6.[第一编]先秦诸子散文(1)
00:00/55:18
303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先秦诸子散文,我们大家知道先秦的散文就要分着两类,一类是历史散文,另外一类的是诸子,散文诸子上文主要是议论文,是说理文在先秦这个时期,因为它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时代

07[第一编]先秦诸子散文(1)
00:00/55:18
537
譬如,他对他认为锦上对诸子学渊源叙述不够,于是在日本诸子学进入正题时,加上了一个前论日本诸子学之传播,从日本儒学的起源开始讲说,锦上对朱子学大阪朱子学水护学极无叙述

珞珈山-空中杏坛 第127讲 邓红 朱谦之和日本阳明学
46:10/67:49
655
诸子助变群经讲遍北宋朱家相商阳明等人,未做此工作无人以为诸子。对于先秦,儒家经典与基于义理出必有相应,绝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至少亦可以继承北宋世家,而伪证中向上扬名固有独特之突出诸子以及诸子之后,学赐其为禅故事过,分然双方之争,论事亦无多大意义

《心体与性体》P45-64:宋明儒之分系
40:35/56:36
1
今天我们讲诸子百家,每次想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要背一大堆的子,什么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反正一大堆的子,后面我才发现,其实诸子百家很好理解

先秦名场面,诸子百家求职记
00:00/10:03
6.5万
这和其他的诸子散文是不同的,其他诸子散文里边偶尔用一些预言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道理说的更浅显通俗,而庄子根本就不把道理从正面讲出来,他直接讲故事,比如逍遥游上来就讲大鹏的故事,他不说他不先讲什么是逍遥

荀子
17:17/52:50
1.6万
诸子扎问曰于师知焉之道与子乐,然故相思之道乐祭祀第十六祭祀将发装于当有记录献于孔子曰祭祀将有事于庄于孔子曰秋乃尔是过于呼装于天王为东盟主在邦玉中设计之称也可以化归,常有人乎

黄逸明论语 2021年2月24日 05:02
51:07/72:06
1
前面我也反复提到的装这个邵雍的一句诗,这个是诸子特别喜欢的诸子鱼类,里面讲康杰煞有好说话,近思路不曾取入,静看文件边康杰诗不知怎生天象,医中分燥化人于心上起经纶的诗却不编入

宋明理学(第4课)
41:55/56:49
95
朱三太子疑案崇祯皇帝和一后二妃共生育了妻子,六女到甲身之变时,尚有三子二女,十六岁的太子朱慈朗,十三岁的三子定王朱慈菜和十二岁的四子永王诸子外乔装改办后被送出宫去护送太监,将三位皇子献于李自成

【明代悬案与奇案】 “朱三太子”疑案
00:00/13:04
5617
子曰论躲社与军事走户社装走户子宫为文师行诸子曰有父兄,再无知,和其文师行之。本有问文师行诸子曰文师行之,同其法曰有以问文师行诸子之曰有复书在求,以问文师,行诸子于文师行之此也

先进(5遍)
11:12/21:54
1
最后的法家是假动物,先秦诸子如墨道,法墨家讲国情,儒家,道家,法家讲矛盾,但是国家讲矛盾的统一,综合道家讲矛盾的转化,或惜不知所依,不惜或是所服好事,变成半是他的这种好事

易中天:饱受不平等待遇让国人学会平等待人
30:18/52:44
1.5万
在战国诸子哪里老子当然老子不算战国,我们叫周秦诸子,在周秦诸子那里,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很多的诸子对于天道的意义,对于天道的这种绝对性,已经进行了各种各样激烈的怀疑

10.2.3 天崩地坼与人文重建(一)
07:15/10:03
1
当时的禅僧大抵先讲,如佛不二承认诸子学与禅宗思想的共同性,再讲产,比如高明,以使信者皈依禅宗。禅僧兼习诸子学,除了传播禅宗的需要之外,还出自禅宗内部生活的日常需要禅林的日用文书多用汉字的甜文体

[9.1.1]--日本儒学的发展历史(1)
09:18/12:09
183
此醒注意若一穿之说筒注视讲出只是心知之明之在格物穷理中行注之一直在心气通过涵养后发为存在之然中行注之此非横渠古风所说之尽心诚信亦无此尽心诚信意之警测性,严肃性与真实性,故不易引起诸子之注目而为一川有术语说心字皆分明此一段却难小,不知有性二字和如何说,该在一川诸子之说统中,此行注意实无重要性,亦无本质性,实可有可无,故诸子无此意识也

第二部分論一濂溪與横渠第二節合虚與有性之名性體義疏解第七八段
20:41/44:48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