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名品赏评

更新时间:2023-06-16 22:05

为您推荐历代书法名品赏评免费在线收听下载的内容,其中《中国名著快读之《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即注入历代书法流传情况的法书要录十卷集中了不少。他在日常生活中与书法鉴赏有关的采监诗集也已问世这两种书前者至今尚存,后者早已失传,内容概括张彦远对于历代名画记的...”

即注入历代书法流传情况的法书要录十卷集中了不少。他在日常生活中与书法鉴赏有关的采监诗集也已问世这两种书前者至今尚存,后者早已失传,内容概括张彦远对于历代名画记的价值

中国名著快读之《历代名画记》

06:26/20:39

辰歌沐读

219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法常识,掌握书法,练习方法和技巧以及学会鉴赏书法作品,我们推出这本中国书法一点通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迹等历代书法杰作为根据

前言,第一篇,写字是技术,书法是艺术

06:04/19:37

教书法的吴老师

1

京城的铜烟帖为李建中书法肥厚之师提供了很好的佐证观,其书方可谓诸仙之论不谬,也有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历代以来,对李建中书法是非的评论,基本上是围绕着书皇二人的观点展开的

聊聊宋初李建中书法

41:59/46:40

问卿堂书法艺术沙龙

1

于是,我一时兴起,开始翻阅历代书法论文选和历代书法论文选序编这两本书,看看他们都说了哪些骂人话,下面就是我粗略看到的一些依年代顺序摘录如下有骂人写字如珠的晋魏朔笔阵图

古代书法家骂人语录

01:04/07:45

沪上耕夫

196

称此错落大叔大秘和秦代的课时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下来,我们欣赏一下历代名家的篆书作品,我们看一下这是邓世儒的早期的作品邓石茹。他作为安徽的音乐书法家,他是一届布衣

第6章 秦代篆书 (4)

13:19/25:07

高校讲堂

436

前不久,我去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观摩了颜真卿书法特展展览,以颜真卿的书法为主题,梳理了中国书法史的流变,从文字,书体,风格多个层面入手,同时还展出了汉唐到明清历代的经典作品

特别篇丨中国画的常识9:白描与书法

00:44/13:48

邵仄炯

1862

前不久,我去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观摩了颜真卿书法特展展览,以颜真卿的书法为主题,梳理了中国书法史的流变,从文字,书体,风格多个层面入手,同时还展出了汉唐到明清历代的经典作品

特别篇丨中国画的常识9:白描与书法

00:44/13:48

邵仄炯

404

汪先生的书法水平在中国书法界里不能算进一线,最多是二线讲,这个也是想跟大家说一下,老李同志不是汪先生的脑残粉,我对他的作品评价是力求公正的。朋友们不要认为因为我欣赏汪先生的文学

《被低估的文化巨匠》之九,末代文人汪曾祺(下)

12:42/18:25

老李文化清谈

1180

藏头互尾,圆润通畅,别具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使元魂之尽,用藏风之功。鱼巧鱼捉借古于今,通篇观之字体宽薄端庄,雍容大方,呈现出令人瞩目的书法艺术风采书童的书法及历代百家书法之精华

0692 书坛元勋树巨碑

05:48/09:00

天下书盟精品图书

52

圆明园内收藏的文物字画也非常丰富,乾隆皇帝喜欢书画,由于他不断搜求我国历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精品都汇聚到了皇家手里,一部分收藏在紫禁城,另一部分收藏在圆明园内收藏的说话除有些悬挂在各殿堂共日常欣赏外

17、“万园之园”的辉煌盛况--文化宝库2

00:00/09:39

不知道有多爱你

57

尤其是政体对名家楷模有过多的依赖性,使其鉴赏和批评对技术问题的肯定占有过大的比重,以至于经常混淆写规范字与政体书法艺术的区别,由此造成政体作为书法艺术传统之主线的自身缺陷

传统的组系有哪些?

00:41/08:50

喜马咪呀

1

尾声鉴于书法欣赏的特殊性,也鉴于以前在书法欣赏研究方面成果匮乏,如何探讨书法,欣赏各个方面的理论关系与建立书法欣赏研究体系将是今后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

尾声(本书OK)

00:00/03:38

杨小娴_94

1242

戴庙碑林戴庙藏碑颇为丰富,历代碑刻林立,形成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泰山戴庙,碑林合称中国三大碑林大庙碑林中驰名中外的泰山顷刻石蚕字碑最为珍贵,最有价值

旖旎——研学之旅 26 五岳独宗东岳庙

01:47/21:25

感到暖

25

为什么说颜体被称为楷书第一家作者易鸣演播木子,颜真卿是唐代楷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博采众长,汲取历代书法之精华,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书法被称作颜体

为什么说颜体被称为“楷书第一家”?

00:00/02:18

慕紫朗读

1

由文化人介入书法而促使的书法雅化,使书法的思想染上了明显的修养的色彩。对一般外观形式的考虑层次太浅,艺术内涵做哲学生的把握又太玄妙,书法家们转而依靠修养这根扩张中国历代文艺方面多元的或全能的人才实在不少

3.4.2 重修养的艺术观

01:07/07:42

杨小娴_94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