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雨 | 李商隐《雨》VS公子易《雨》

2022-09-10 01:14:4433:56 369
声音简介

第九集:雨 | 李商隐《雨》VS公子易《雨》


古人的传世佳作之中,有许多以描写宏伟的大自然来寄托情感的诗篇,由于自然规律的亘古永恒,由此带出和蕴含的人类情感,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拔高与升华,使得诗文中的意境或雄浑深隽,或境象阔大,与寻常作品相较,先自以格局胜。比如被称之为七律古今第一的杜甫的《登高》,因为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此浩渺苍茫的景致,才引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般伟岸深沉的情怀。又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眼里映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唯美之天地,心中才生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浩瀚之胸怀。有如此眼界,方能有如此气象。有此等气魄,方能出此等人物!至诚尽性,与天地参!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商隐的一首五律佳作---《雨》。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诗坛领袖,他在格律诗方面的成就完全可与杜甫比肩。李商隐的才华用“横溢”差可比拟,可李商隐的人生,却是以“凄苦”都不足以形容。他的诗作结构精美,语言瑰丽,永远潜伏着的伤感基调让人每每闻之泪目。这种精神上的唯美与现实中的蹭蹬所形成的强烈反差,造就了李义山这种独特的凄艳诗风。


前日受四川美术学院前版画系系主任邵常毅老师的合作邀约,我于近期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作品《雨》,这是我首次尝试将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作为吟咏对象,并希望由此生发出一种更加超然的心境与情怀。虽然自觉笔力胸怀与古人均相去甚远,但姑且奋力一试之。


我们先来看李义山的《雨》。


雨  李商隐


摵摵度瓜园

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

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

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

应为稻粱恩


这种咏物诗,被吟咏之物在高手的作品中是不会直接露面的,句句有物而不显于外,字字含情却自敛于内,方为上品。看这首作品,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写雨,然而通篇并不见一个雨字出现,而雨却暗藏其中,不仅是暗藏其中,而且其高妙之处在于全篇竟无所不在。


先看首联: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摵摵,象声词,叶落的声音。一上来就是一组对仗句,摵摵对依依,叠词对叠词;瓜对竹,植物对植物;园对轩,都是地面上的人工建筑景观;度对傍,动词对动词。首联写雨刚开始下起来,雨点先是远远的洒过了瓜园,接着又浇过了翠竹依傍的庭轩,一步步逼近诗人的住所。这是两句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是什么带着落叶的摵摵声响扫过瓜园?又是什么轻轻柔柔的漂摇着洒向竹轩?雨,作为事实上的主角,却并不露出,而是隐在了背后,深得含蓄蕴藉之妙。


再来看颔联: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颔联原本就需要对仗,秋池对风叶,秋天的池塘对风中的树叶;不对共,可以理解成数字对数字;不自冷对共成喧。继续上一联的省主句,如果没有它,秋天的池塘不会自己变冷;因为有了它,风中的树叶才会更加喧闹成声。它是谁?还是雨。继续引而不发。


接着看颈联: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颈联也需要对仗,窗对檐,都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迥者,远也,迥对高,都是表示相对位置的形容词;见对翻,动词对动词;有时对相续,一个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一个是表示空间的副词。有时见对相续翻,精妙的对仗,足见李义山的功力。远远的,你透过天窗若隐若现;高高的,你不停的从屋檐上翻滚而下。各位诗友请注意,这里的窗,是指房顶上开的可以透光的天窗,而我们现代人通常称为窗的墙上开的透光孔洞,古人称之为牖。所以这里提到的窗和檐,都位于需要人抬头望的角度,也正好都是看雨的角度。而“窗迥”和“檐高”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是互文,意思并非可以译为远远的天窗和高高的屋檐,而应该理解为窗和檐同时都是既高且迥的,就像“秦时明月汉时关”,并非是指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而是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雄关一样。


直到这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仍然并未露出庐山真面目。这首诗前面三联貌似都在写景,实则暗藏情愫,摵摵、依依、变冷的秋池、风中的树叶、高迥的天窗和屋檐,无一不在隐隐的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凉意与忧伤,而愈往深处去想却愈发感觉到其中所蕴含的凄清与孤绝。


再来看尾联: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这一联的解释业界有不同意见。侵宵,意指这雨一直下到了晚上,这个基本没有问题。书雁,取鸿雁传书之意。再者雁群飞翔时常常或成一字,或成人字,因称书雁。但“送书雁”究竟是“送-书雁”呢,还是“送书-雁”,却有歧义。且末句的“为稻粱恩”的主体是“雨”还是“雁”,也有不同的解释。为此我专门咨询了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诗词大会》总顾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钟振振教授,和《诗词中国》编辑部负责人吴文娟老师,总结得出此联的两种翻译如下:


第一种:这缠绵的雨啊,从白天一直下到了晚上,你送走那传信的大雁,同时又为人间的稻粱生长结实播撒下德泽恩露。

第二种:这缠绵的雨啊,从白天一直下到了晚上,雨中那些传书送信的大雁啊,你们奔波来去,不过也是为了这稻粱之恩吧。


除此以外,我认为这一联还潜藏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暮雨时分,空中掠过几只大雁,请你们这些信使带走我羁旅他乡的满腔思念吧。我为什么过着这种寄居幕府、孤苦伶仃的生活呢?我难道就仅仅是为了谋生么?南梁诗人刘峻《广绝交论》有云“分雁鹜之稻粱,沾玉斝之余沥”,意思是分到富贵人家饲养鹅鸭之类家禽所投喂的稻粱,沾得用玉装饰的酒器上所残余的酒滴。所以我认为这一联还语带双关,含蓄的点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苦与不甘。我李义山这一身才华,今日却沦落到依靠如此微薄的幕僚俸禄度日,悲愤之余,似乎都觉得拿着这些薪资,跟富贵人家饲养家禽所投喂的稻粱,都没有什么区别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倾向于认可钟振振教授的意见,也就是上述的第二种翻译,雨中的大雁为了稻粱之恩奔波来去,我也如这大雁一般,为了这糊口的稻粱之恩而不得不委身于此寂寞悲辛的凄凉境地。


通常律诗的四联,分别承载着起承转合的四项功能,但这首诗异峰突起,前三联都在从声响、远近、温度、姿态等不同的角度描写这场雨,从结构上讲都是在“起”,在酝酿情绪,一直到最后一联,一次性完成承转合。但不管是写雨,还是最后写情,诗人都一直把想要描述的对象隐在幕后,这种引而不发的修辞手法更加深刻的把诗人被压抑的情绪、被压抑的才华、和被压抑的人生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这种淋漓尽致的展现却是要读者通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去自行体会的。这种用压抑的手法来描写压抑的情绪,双重叠加,使这首诗更增悲情。各位诗友可以与上一集我讲的勃朗宁夫人的英文十四行诗《How Do I Love Thee》(我是如何爱你)所采用的直抒胸臆的修辞手法做一个比较,含蓄蕴藉的妙处真的可以像一把钩子绕过几十个弯,到你心底深处去挠那一下,个中滋味,个中情味,个中诗味,真是其它语言形式所无法触及和表达的。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巨星,他原本有着高远的政治抱负,对皇帝昏聩、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深为不满,志欲革除积弊,然而却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一生都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消磨,最终成为了政治恶斗的陪葬品,至死都没能有过片刻的春风得意。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46岁的李商隐郁郁而终,他的挚友崔珏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挥笔写下了两首《哭李商隐》,其中的两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确为义山凄绝生涯之注脚。没有人能够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的桎梏,这大概是所有时不我与的天才们共同的宿命和悲哀吧。



我们再来看一看我新近完成的这一首七言律《雨》。


雨  公子易


风露高晞云水生
含元济脉聚层城
红湿春夜锦官重
玉赋巫台楚梦凭
远润天街烟草色
空羁蕉叶点滴声
轻拂上善虚尘净
半化飞虹半化冰

先看首联:风露高晞云水生,含元济脉聚层城。这一联描述的是雨这种自然现象最初的生发过程,先是水在地面上蒸发,然后在空中凝结为雨云。第一句的第四个字“晞”不太常见,意思是露水在日光照射下蒸发。汉乐府《长歌行》有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次句的“层城”,指的是古代神话中昆仑山上的高城,泛指仙乡。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记载: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苏轼也曾在《仙都山鹿》中引用这个典故: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此处指水汽在如仙境一般的云端聚集。雨乃甘霖,是万物孕育生长的根本要素,所以我用了“含元”,用了“济脉”,来强调它影响世界万物的根本性和重要性。


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要连起来讲。


颔联:红湿春夜锦官重,玉赋巫台楚梦凭。锦官对楚梦,两个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春夜对巫台,也是两个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湿对赋,动词对动词,注意这里的湿作动词用;什么湿?红湿。什么赋?玉赋。


再来看颈联:远润天街烟草色,空羁蕉叶点滴声。色对声,颜色对声音,也是名词对名词;烟草对点滴,两个都是并列结构的词组;什么色?烟草色。什么声?点滴声。天街对蕉叶,两个偏正结构的名词词组;润对羁,动词对动词;远对空,副词对副词;怎么润?远润。怎么羁?空羁。


这两联四句,一句一个关于雨的典故,紧扣主题。颔联出句“红湿春夜锦官重”,为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所化出。颔联对句“玉赋巫台楚梦凭”,则来自我们在上一集着重介绍过的宋玉的《高唐赋》中所描述的楚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欢会的秾丽传说,后来成为了“巫山云雨”成语的出处和来源。颈联的出句“远润天街烟草色”典取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颈联的对句“空羁蕉叶点滴声”则是来自于“雨打芭蕉”的典故,南宋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这四句分别描述了跟雨相关的四种不同的场景,也分别对应着四种不同的情绪。先是春夜喜雨的舒畅与愉悦,接着是巫山云雨的绮丽与神秘,然后是天街小雨的酥润与缥缈,最后是雨打芭蕉的孤独与惆怅。


最后来看尾联:轻拂上善虚尘净,半化飞虹半化冰。本集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这种以宏大自然现象作为吟咏对象的作品非常不好写,为什么不好写呢?诗歌创作最难的在于立意,在于能够有新意,这就要考验诗人是否具有一双慧眼,能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在日常常见的事物或者现象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一般来讲,一首诗能够有新意是很难的,所以通常只能在笔力上下功夫,也就是如果无法做到有新意,那就需要把大家都能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写得足够深,这种深也会给诗作带来力量感和画面感,也是可以打动读者的。我来举几个例子:


比如李商隐的这一首《龙池》,立意之新奇,千年以来令多少人拍断几案。


龙池赐酒敞云屏

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

薛王沉醉寿王醒


这是李商隐想象的一个皇宫之内唐玄宗李隆基举行家宴的场景,这个题目《龙池》本就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李唐皇家自己人的聚会,一群大龙小龙真龙假龙的盛大宴会,都说真龙非是池中之物,可他偏偏要把这首诗起名为《龙池》,尽管龙池本身也是乐曲名,但我相信李商隐在这里伏了一笔。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次句直接毫不客气的点出了“羯鼓”,李唐王朝的开元盛世正是因为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戛然而止,这个“羯鼓”就是指胡人的鼓,人家在紧锣密鼓的密谋叛乱,可你们一家却懵然不知,仍然在用胡人的鼓乐取乐,到这儿“羯鼓”二字为前面的“龙池”再添一层嘲讽之意。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宴会结束时已是深夜,宫中用于计时的铜壶滴漏自顾自的在哪儿滴滴答答报告着时间的流逝,在这热闹喧嚣刚刚褪去的沉寂时刻,整首诗的高潮突然来临:薛王沉醉,寿王却清醒着呢!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娶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本来是自己的儿媳妇,也就是寿王李瑁的正妻,杨玉环在成为杨贵妃之前与李瑁有长达五年的夫妻之实。所以这场盛大的皇家宴会结束以后,以李隆基的侄子薛王为代表的其他皇子都已酩酊大醉,唯独只有寿王李瑁,却是异常的清醒。他为什么清醒呢?他为什么不和其他皇子一样喝醉呢?他是在担心酒后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么?他是不是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堂上那对夫妇开心宴乐而没有心情喝酒呢?这一切李商隐都没有交代,诗在这里一把收住,留下无限余味,任由后人品咂。宋罗大经评价这首诗曰:词微而显,得风人之旨。风人之旨的意思是有话不说破,却让人一看就明白是讽刺。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立意独特,虽然只有四句,但反其道而行之,身在李唐王朝,却依然敢讽刺皇家行事之荒唐。绝妙!


这首诗是以立意取胜的典范。当代小诗人姜二嫚有首诗只有一句话: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这也是以意胜为代表的优秀作品。


再来看看立意并不出奇,而以笔力深俊取胜的范例。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联四句,分别描述了诗人在成都城看到的四个场景,立意上并没有突出之处,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尽在文笔的优美,对仗的精工,意境的深远。绝句本身并不要求对仗,比如说上面那首李商隐的《龙池》就没有对仗。可是老杜之所以称圣,其功力真是深不可测。你不是不要求我对仗吗?那我自己给自己加难度,不但要对仗,而且两联全部工整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对门泊东吴万里船。对得真是那叫一个工整!然后你再看诗的内容,第一联就有四种颜色:黄、翠、白、青,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老杜用文字所构建出来的画面,丝毫不逊于职业画家。再来看尾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窗户看出去,是远处皑皑白雪覆盖、亘古不变的千年雪山。这座雪山原本名叫大雪塘,后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旅游开发的需要,成都市政府才根据杜甫的这句名句,把它重新命名为了西岭雪山。对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我从门前望去,停泊着将要开往东边江浙一带原属东吴地界的浩浩荡荡的船队。这首诗前两句所描述的场景是那么的唯美,而后两句所描述的场景却又是如此的宏伟而浩瀚。作品以笔力取胜,此为第一等!


回到今天我的这首《雨》。前面说了,这样以宏大自然现象为吟咏对象的诗作,一般来说很难在立意上有所突破,但我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在经历了许多天的冥思苦想和自我折磨之后,终于灵光一现,从《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中获得灵感,正典反用,得了以下两句:轻拂上善虚尘净,半化飞虹半化冰。世人皆道上善若水,而作为从云层中落下来的甘霖仙露,我不屑于去追求那约定俗成的“上善”虚名,待我跳出那俗世之外,半化轻虹半化冰。


全诗翻译如下:


风中的清露由于日光的照射而蒸发,在空中凝结,形成雨云,它蕴含着这个世界的元气与道脉,在天帝所居的层城仙宫聚集,随时准备福泽人间。
它忽而随风潜入春夜,浇湿那红艳的花朵,让清晨的锦官城愈加动人;忽而又幻化为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在朝云暮雨之中编织出楚王绮丽的春梦。
它时而温柔的滋润着天街,带来初春草色如烟;它时而又空寂的滴落在蕉叶之上,使人徒留羁旅惆怅。
人人皆道上善若水,而我却宁愿不要这虚名,且看我轻轻的拂去那俗世尘埃,飞身而去,一半化作彩虹,一半化作玄冰。


再念一遍:


雨  公子易


风露高晞云水生
含元济脉聚层城
红湿春夜锦官重
玉赋巫台楚梦凭
远润天街烟草色
空羁蕉叶点滴声
轻拂上善虚尘净
半化飞虹半化冰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225851830

李老师解读的很精彩

猜你喜欢
构虚九集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的学生们,经过几年的学习,在郭平老师开设的“小说写作”课...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我的世界变 九集简述我的世界

以一个穿越的方式简述了一次我的世界通关,可谓是没有任何的拖延,以仅仅九集的诉说一次传奇,总体不超过1万字,以及所有成就,事实上,每一个我的世界玩家的经历都是传奇...

by:爱读书的泰伦

《海的女儿》全九集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讲述了海公主小人鱼为了追求到一个人的高洁的永恒的灵魂,放弃了海底自由自在的生活和300年的生命,用她的爱、她的心和她年轻的生命,去追求那永生而崇高...

by:罗罗成长圈

第九集2023-7-26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持之以

努力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by:露梅雨子

风雨 唐 李商隐

风雨唐代: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译文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

by:小巧小玲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1]。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

by:假说真听

声音主播

133883

简介:公子易,原名李易。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者/古典诗人 《诗词中国》评委/专栏诗人 北京香山大学堂美育学院院长/诗词主讲 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诗意空间营造课题组负责人 中央美术学院特邀专家/硕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香山诗社发起人 伦敦“公子易与牟先生”音乐工作室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