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老师《孟子》解读(155)【告子下12.3论小弁、凯风】

2022-08-03 06:54:5106:25 26
声音简介
梁老师《孟子》解读(155)【告子下 12.3 论《小弁》、《凯风》之诗】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1)曰:《小弁》(2),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3)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4)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5)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译文】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诗。”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公孙丑说:“因为诗中有怨恨。”
孟子说:“高老先生对诗的理解,真是太呆板了!这里有一个人,越国人拉弓射他,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的哥哥拉弓射他,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爱护亲人,就合乎仁。高老先生对诗的理解,真是太呆板了!”
公孙丑问:“《凯风》为什么没有怨恨呢?”
孟子说:“《凯风》是因为亲人过错小,《小弁》是因为亲人过错大。父母过错大却不抱怨,就会与父母更加疏远;父母过错小却抱怨,这是不能受一点委屈。与父母更加疏远,这是不孝;不能受一点委屈,也是不孝。孔子说过:‘舜大概是最孝顺的人,五十岁还眷念着父母。’”

【注释】

(1)高子:《孟子》中曾四次提到高子,《公孙丑下》第十二章赵岐注为“齐人,孟子弟子”;本章中注为“齐人也”;《尽心下》第二十一章注为“齐人也,尝学于孟子,乡道而未明,去而学于他术”。本章中孟子称他为“高叟”,应年长于孟子。
(2)《小弁(pán)》:《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臼(jìu)的老师所作,指责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sì)之子伯服为太子。
(3)关弓:拉满弓。关:通“弯”。
(4)《凯风》:《诗经•邶(bèi)风》中的一篇。旧说卫国一位七个儿子的母亲想改嫁,于是七个儿子作此诗自责不孝,以使母亲感悟。
(5)不可矶:不可稍有触犯。朱熹《集注》:“言微激之而遽怒也。”矶(jī):原义为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翻译为不能受一点委屈。

【本期解读】

本章论《小弁》、《凯风》之诗。《小弁》、《凯风》两首诗主题相近,但一个“怨”,一个“不怨”,如何消除人们的误解呢?孟子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对其做了分析。孟子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参见《论语·阳贷》)的思想,肯定诗歌可以表达“怨”。但一首诗歌的“怨”与“不怨”,又与作者的遭遇、亲人过失的大小等有关,不可一概而论。孟子通过“知人论世”,不仅对两首诗做出了合理的说明,而且“以意逆志”,提出对于亲人“怨”与“不怨”的原则。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梁老师《孟子》解读

《孟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四书五经”之一书。梁涛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大家。

by:明空曌尔

李学江老师解读《孟子》语录系列

赤峰本地学者李学江老师做客赤峰综合广播《958读书会》节目,解读《孟子》语录。主播:孙迪

by:主播孙迪

朱老师讲国学之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的一位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子散文的发展,从《论语》到《孟...

by:S朱老师Y

虚空济老师《孟子》

“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学习孟子这种潇洒自在的人生态度

by:清心抱朴

陈昌文解读孟子

用圣人的思想来安身立命,一个是自修,一个是自利利他,一个是传播、教育我的团队

by:讲师红包

《孟子》白话解读

国学经典,与你同行

by:大嘴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