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挑战传统训导孩子的方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2024-01-12 13:30:4033:59 59
声音简介

▷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很多父母要么说“不许再哭了,再哭明天去游乐场的活动就取消”,要么就说“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给你买个冰激凌吃”。

当孩子考试考得不好,有的父母会说“这次考得这么差,你还想要买玩具,我什么都不会给你买了”。还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你要加油了,下次要是考好了,我就带你去迪士尼玩”。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气急了的父母经常会对自家的孩子放狠话,而想鼓励孩子的父母又经常会给孩子许好处。

美国知名育儿作家教育学者埃尔·菲科认为,不管是放狠话还是许好处,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艾尔菲科恩将它们统一叫做有条件养育。意思就是,孩子只有在做到父母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父母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父母的爱。


与有条件养育相对的叫做无条件养育。意思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是不是取得了成就,无论他们是不是乖巧,父母都毫无保留的爱孩子,不附加任何条件。

换句话说,孩子不是去赢得父母的认可和爱,而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孩子,所以就能够得到父母的爱。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问世之后,获得了中外许多育儿专家的认可。《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的作者威廉·希尔斯博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立等都认同无条件养育是一条重要的育儿法则,鼓励家长们去读这本书。

下面我将通过两个问题来讲述这套养育理论。一,为什么要提倡无条件养育?二,想要无条件养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2◁

为什么要提倡无条件养育?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作者家的老二出生以后,刚满4岁的老大阿比·盖尔突然变得十分调皮和任性。比如,明明说好吃完晚饭就去洗澡,但吃完饭后却又反悔了。当作者提醒她赶紧洗澡时,阿比·盖尔就开始尖叫,怎么哄都哄不好,还把在熟睡的老二也吵醒了。

面对孩子这种蛮不讲理的情况,你会怎么办?你会严厉的批评孩子吗?或者是惩罚孩子,你会取消掉为孩子讲故事的环节吗?可能很多父母的回答都是,是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批评、惩罚、告诉孩子自己将会停止爱他,或者是取消奖励,都是有条件养育最常用的几种方式。很多父母都觉得采取严厉的手段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不被允许,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够树立威信。

但作者没有这么做,他等孩子发泄完之后带着孩子去洗澡,像往常一样将孩子拥在怀里讲睡前故事。讲完故事以后,孩子和大人都处于放松的状态,作者才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害怕爸爸妈妈有了弟弟就不关心他了?孩子承认自己是不想被忽视,想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作者反复跟孩子说,有了弟弟或者任何情况都不会削弱对他的爱。

这其实就是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的区别。有条件养育更看重孩子的行为,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纠正孩子的行为。所以,有条件养育认为,在孩子拒绝洗澡,吵闹尖叫之后,不应当给孩子讲故事或者给他拥抱。如果那样做了,孩子就会认为吵醒了弟弟也没关系,不洗澡也无所谓。父母给孩子的爱会成为对孩子错误行为的强化。

但是无条件养育则认为,孩子的行为是他内在感觉、思想需要的表现,重要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这些行为。也就是说,孩子这样表现背后一定有某种原因,是孩子觉得恐惧了,还是觉得有挫败感了?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找到原因,而不是压制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且,父母给孩子的拥抱尤其重要,孩子能够从拥抱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动摇的,这有助于缓解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

不同的养育方式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不同认知。有条件养育认为,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以后,要给他一些另加的与当下行为无关的惩罚。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就取消掉讲故事环节,这其实是在强调孩子一定要从某种行为中吸取到教训。这种想法是对孩子的行为持有一种消极的看法,认为孩子一旦有机会就会利用父母,会得寸进尺。如果孩子犯错误之后继续对孩子好,孩子的感受不是“我无论如何都是被爱的”,而是“耶,就算我惹了麻烦也没事啊”。

但无条件养育则不同,仍然以作者的女儿为例,站在无条件养育的角度,作者认为阿比·盖尔并不是有意让父母痛苦,她没有任何恶意,她只是在用她唯一知道的方式告诉父母哪里出了问题。这种解读的角度其实就是给孩子投信任票,孩子不是故意在捣蛋。

不同的养育方式还反映出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有条件养育认为,你做好了一件事,所以可以得到奖励,你没有做好一件事,那就只能得到惩罚。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都带有经济交易的倾向。


诚然,在社会关系中,老板和员工,消费者和商家,确实是经济交易的关系。但作者认为,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用经济交易来定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相互关心,用爱来做基础的。有研究结果发现,把婚姻关系也视为一种交易的人,容易陷入斤斤计较,婚姻关系满意度较低。

很多父母会觉得不管我用什么形式,至少我爱孩子的心是不变的,我全心全意都在为了孩子。但事实上,父母以为的爱和孩子接受到的爱很可能并不是同步的。

在一项面向100多名大学生的访问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父母经常会对自己提出要求。比如,在学校受到奖励,压制住自己的负面情绪等,只有自己表现到位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一旦没能达到或者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自己就会得到更少的爱。

难道这100多名大学生的父母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显然不是,相信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给了孩子全部的爱。然而在有条件的养育之下,孩子不仅没有感受到爱,还觉得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变差了。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更容易反感和讨厌父母。不仅如此,长期处于有条件养育之下,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的想象。美国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就曾解释过,如果孩子接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他就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时才是有价值的。

美国丹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感觉自己必须达到某些条件,才能得到家长认可的青少年,最终会变得不喜欢他们自己。在进入青春期时会创造一个假我,装扮成家长会爱的人。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而且会导致他们与真正的自己失去连接。

这些青少年甚至会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他们曾经为了获得认可,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在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可能满足交易的条款,也就是说,他们把获得别人的善意和爱看作一种交易,而自己的表现不够好,不可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爱,别人随时会抛弃他们。为此,他们总是想着讨好别人,自己心里有不满和愤怒也不敢表露出来。

有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总是在意自己是否达到他人期望的大学生,会更容易出现焦虑、敌意和自我防卫。当他们被否定之后会变得暴躁、抑郁,甚至出现自我毁灭的行为。

更糟糕的是,有条件养育会遗传。被有条件养育的孩子,当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会不自觉的对孩子也使用同样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们对一些妈妈做过调查,看她们小时候是如何被自己的父母对待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妈妈觉得自己小时候只有在不辜负父母期望时才会得到爱。所以,她们就算作为成年人,自我价值感也不高,会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失败,特别没用。她们成为妈妈以后也没有感觉更好一些,而她们还不自觉地继续对孩子采用同样的养育方式,控制、干预,用各种手段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

因此作者认为,有条件的爱不仅不会让孩子真的达到父母的期望,还会让孩子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人生都付出代价,还有可能影响到再下一代的养育。

作者希望父母们能够在爱孩子的时候,不附带任何条件,给予孩子全部的支持,这些爱和支持正是孩子成长的底气。在无条件养育之下,他们会知道就算犯了错误,就算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也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更不会担心会失去父母的爱。

当他们的观点和父母不一致时,会想“即使妈妈不赞同我的想法,但我知道他仍然是爱我的”。当他们考试没有考好,比赛没有取得好名次的时候,会想“我虽然失败了,但我知道妈妈仍然爱我”。

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为什么要选择无条件养育呢?因为有条件养育有很多缺陷,这种养育方式更看重孩子的行为,认为孩子一有机会就会利用父母故意捣蛋,而且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定义为带有交易性质的经济关系。长期在有条件养育下长大的孩子会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人生,甚至还会影响下一代。

而无条件养育,更看重孩子的心理感受。父母给孩子的是满满的信任、关怀和爱,让孩子的成长没有顾虑。


▷3◁

想要无条件养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无条件养育孩子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首先作者介绍了无条件养育的十三点原则,这些原则正是帮助父母从有条件转向无条件的方法论,让父母审视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不要迷失方向。

我将这十三点原则归纳总结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想清楚教育孩子的动机。作为父母,我们究竟想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培养方向是出于父母的偏好,还是孩子自己的爱好?想清楚了动机之后就可以设置一个长远的目标,比如,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求知欲的人,或者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彬彬有礼,富有责任感的人。有了长远的目标,父母就不容易纠结眼下一时的对错了,孩子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或者打碎了一个玻璃杯这样的小事就没那么要紧了。

第二,将良好的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父母们要时时刻刻记住,没有什么比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了。如果孩子信任我们,愿意依赖我们,当他出现错误的时候愿意向我们求助,父母就很容易帮助到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

第三,父母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寄予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比如,要求5岁的孩子坐在桌子前一动不动的写一个小时作业,或者要求一个7岁的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记住,孩子的年龄很重要,父母必须让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

第四,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习惯性的忽视孩子的要求,怠慢孩子的感受,轻视孩子的恐惧。他们最常说这样的话,“小孩子懂什么?他就是在耍脾气”,或者是“他那样你就别理他”。想一想你小的时候,父母如果总是这样跟你说话,你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特别生气?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孩子虽然小,但我们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和喜好。

到底怎样来实现无条件养育?作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个方面,学会适度的批评与表扬。无条件养育要求父母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不能批评孩子了,但我们要学会如何批评孩子,不能过度批评。

作者建议父母们牢记三个限制,第一,限制批评次数。因为过多的持续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因为觉得反正不可能让你高兴而放弃努力。第二,限制每次批评的范围。只将焦点放在某个具体行为的错误上,不要无限扩大,更不要翻旧账。第三,限制每次批评的强度。有句老话叫做:响鼓不用重锤。其实就是在说批评的强度,父母只要将信息传递给孩子知道就行了,语言产生的效果已经被放大了,这是父母与生俱来的威力,如果再加上震怒的情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从而削弱父母对孩子的爱。

归根到底,父母还是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喜欢打人,除了批评他,父母还可以告诉他,打了别人,别人会很痛,而且没有人喜欢和打人的孩子交朋友。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可以试着和小伙伴协商解决,或者求助父母老师。如果是14岁的孩子回来说自己和同学打了一架,父母就不是批评一顿那么简单,而是要问清楚打架的原因,到底是孩子惹事了,还是孩子被欺负了?如果是自家孩子惹事,那么要向孩子说明打架的严重性。如果是孩子被欺负之后的反击,就要向老师同学了解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困境。

除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表扬孩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其中强化孩子行为的表扬最具有破坏性。什么是强化孩子行为的表扬呢?比如说孩子考试考了第一名,父母觉得很高兴,表扬孩子很聪明,还奖励给孩子一个玩具。这里的表扬就是为了强化孩子得第一名这个行为,正面强化,其实也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考得不好,那他就不会有表扬,而且还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你或许有些困惑,那孩子就是做的特别好,我要怎么做呢?这就要说到表扬的技巧了。

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不要说,我喜欢你这样做,而是要具体指出表扬的内容。比如,孩子的作文写得好,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反思,你是怎么想到一开头就要这样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的呢?比如孩子画画的不错,父母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比如,我看到你用了很有层次的色彩。当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买礼物,只要礼物不要和表扬挂钩,不要在礼物上附加任何意义。简单的说,父母给孩子买礼物,不是为了表扬他,而是因为爱孩子。

总之,我们要和孩子共同达成目标,不要将批评或者表扬当做武器,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和孩子对立,不需要用批评来威胁孩子,更不需要用表扬来贿赂孩子。而是和孩子站在统一的立场上,遇到挫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取得成就一起回顾和总结。


无条件养育的第二个方面,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到早上穿什么样的衣服,大到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但往往父母不会给孩子这么多的选择权,因为父母们觉得给孩子选择权可能是麻烦的开始,会造成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孩子在公园不想安静的野餐,想要玩泥巴,父母们可能会一口回绝,因为洗衣服太麻烦了。作者建议,如果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时,父母尽可能表示同意,用更多的耐心去承担孩子作出选择的后果,孩子去踩水,玩泥巴,就帮他洗衣服,让孩子自己吃饭,就得收拾战场。对孩子说同意应该成为父母的默许反应,这样一来,当父母需要说不同意的时候,就必须要想一个很好的理由,而不是仅仅图自己方便或者怕麻烦,就禁止孩子做出尝试。

事实上父母很难完全严格执行对孩子的禁令,比如,父母不准孩子吃冰淇淋,但是当父母和友人聚会,其他孩子都吃的时候,孩子哭闹不止,父母此时会做出退让。这样的退让会让父母感到是被迫退让,最后让孩子随心所欲。到了真正必须设定期限的时候,孩子又不再拿父母的话当真。

而另一方面,父母总是对孩子的选择说不,就会花大量时间与孩子处于冲突状态,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度的不愉快。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和孩子协商出一个解决的方案,让孩子也可以一起做决定。

作者曾和几位父母交流讨论孩子爱玩电脑的问题,有一个妈妈无可奈何的说,现在这个时代还能怎么办?另一个妈妈则完全反对,她会将家里的网络密码改了,限制孩子玩电脑。对这两种做法作者都不建议,他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共同商量,什么时候玩电脑,该玩多久,这样共同做决定的方式可以沿用到穿衣、吃饭、洗澡、学习等各个方面。

很多父母可能会有疑问,那孩子的选择就是不写作业,只玩电脑怎么办呢?这也是作者担忧的,孩子的选择不一定对他们自己有利。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父母不妨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要这么选?如果孩子对写作业的顺序有安排,想先玩电脑再写作业,时间上也很合理,这样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孩子是因为作业太难,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想写作业,那么找到背后的原因,比仅仅只是拒绝孩子先玩电脑更有意义。

有时候孩子特别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但这件事必须完成。比如跟父母一起去别人家做客。这时候父母要怎么办呢?作者认为,父母首先要多一些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强制孩子执行。如果要孩子做的事情不好玩,那父母最好实话实说,而不是假装很好玩,欺骗孩子。

不过父母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不好玩的事情变成游戏。比如,有些孩子不爱刷牙,尝试将牙刷假装成小火车和孩子玩小火车进站的游戏,或许可以帮助孩子接受刷牙。

有时候父母还可以在其他方面给孩子选择,如果孩子必须要和父母一起拜访亲戚,而孩子很不愿意,那么,父母可以尝试给孩子其他的选择机会,比如,你想带哪些玩具在路上玩,或者你想坐地铁去,还是坐公交车去。

不管父母怎么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身作则。当父母要求孩子要遵守规则的时候,自己也要遵守规则。比如,父母要求孩子随手关灯,那么你自己首先就要做到。

在给孩子决定的时候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给孩子一些伪抉择,什么是伪抉择呢?比如有些父母想要孩子洗碗,孩子不愿意,父母就说“你想现在洗碗,还是在你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洗”。很显然这样的抉择根本不是抉择,这句话的同义句是“现在就洗碗,不然你就看不了电视了”,这就是一种伪抉择,父母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哄骗性问题。

再比如,父母将惩罚说成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父母告诉孩子,如果作业写不完,就会取消掉下周的零花钱。当孩子作业真的没有写完时,父母就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选择了取消零花钱。

但事实上,零花钱是父母抚养孩子的一种方式,他不应该成为孩子是不是写作业的后果。孩子不写作业影响的是他的学习,不写作业不给零花钱,就变相的将孩子写作业变成了为父母打工。

还有一种伪抉择是父母已经有了选择,但却走过场让孩子选择。比如说父母带孩子去买书包,父母喜欢红色的,但孩子喜欢白色的,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说,白色的不耐脏,白色的不好搭配衣服,找出各种理由来否定孩子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表面上给孩子选择权,实际已经替孩子做了决定。父母只有毫无偏见的把选择权交出去,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选择自由,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接下来,还要确定孩子是否接受到了父母给出的信号,这就是无条件养育的第三个方面,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甜甜的妈妈带着她去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刘阿姨家里做客,妈妈告诉甜甜,刘阿姨家有一个小哥哥和甜甜差不多年纪,妈妈叮嘱甜甜要有礼貌和小哥哥好好玩。到了刘阿姨家以后,妈妈和刘阿姨热情的交谈,让甜甜和小哥哥去一边玩玩具。但婷婷却觉得很为难,她性格本来就内向,不想和陌生的小哥哥待在一起,而且小哥哥给他看的书和玩具都是一些怪兽汽车相关的,她也不太喜欢,她跑去找妈妈,妈妈却告诉她大人们要聊天,你们先玩一会儿,甜甜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只想赶紧回家。

你看,如果父母只是对孩子提出要求,但是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他面临的难题,可能就要事与愿违了。如果父母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找出事情的真相。

比如,父母带孩子逛街,孩子总是想要父母抱着父母对这个要求很不理解,但如果父母尝试着蹲在地上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就会发现,孩子看到的只是大人们走来走去的腿,所以他想要被抱起来,获得更好的视野。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就会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就会更有耐心。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很多父母往往第一时间就是指责孩子或者唠叨孩子,作者建议父母们改变方式,少说多问,多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再来看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回家后将零食扔满了客厅的地板,她的父亲让他把零食收起来,但她一口就拒绝了。父亲对孩子的反应有些诧异,为什么她这么不听话?我是不是要惩罚他这种不讲卫生还不听从指挥的行为?但父亲忍住了,他问孩子,你为什么不想把它们收拾好呢?孩子回答说,因为我想吃。

原来孩子不是要挑战父亲的权威或者是不讲卫生,而是因为她接下来要吃这些零食,为了方便就摆满了一地。父亲听了孩子的回答后告诉孩子,你把它们装到食品栏里,仍然可以吃它们,我只是想让客厅干净一点。小女孩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把零食都装在了篮子里。

在这个例子中,正是因为父亲多问了一句,避免了一场父女大战,当然,不是所有类型的问句都是有效的,反问句就毫无意义。如果这位父亲问,你难道不知道要把东西收拾好吗?这样的反问句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部分如何无条件养育也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首先介绍了无条件养育的原则,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点:

第一,想清楚自己的动机,这样父母才能有长远的规划,不纠结于当下;

第二,将亲子关系放到第一位,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才是终极目标;

第三,记住孩子的年龄,让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龄;

第四,在心态上尊重孩子,尊重他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独立个体。

有了原则还不够,要实现无条件养育,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向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用恰当的方式批评和表扬孩子;

其次,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最后,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更好的理解孩子的问题。



▷4◁

最  后

人们常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而让孩子惧怕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真正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永恒的爱,这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

当孩子获得了父母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爱,他才能真正做到心有所爱,一往无前。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无条件养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

by:温昕怡

无条件养育

挑战训练孩子的传统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他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

by:乃棠Candy

媛媛主播|无条件养育

埃尔菲•科恩,美国知名育儿作家、教育学者,已出版9部深具影响力的育儿著作,包括《奖励的惩罚》(PunishedbyRewards)及《真正的学校》(The...

by:妈妈解童心

无条件养育|AI电子书

【内容简介】本书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现在父母面对教养问题,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及口耳相传的一些“好...

by:华文天下_电子书

《无条件养育》艾尔菲.科恩

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真正伟大的家长,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

by:搜搜的成长之旅

无条件养育:小巫翻译的育儿圣经|尹建莉、张德芬推荐

让万千父母醍醐灌顶,不走弯路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一致推荐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同理心适合谁听育儿困境频频浮现亲子关系有待改善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你将收获专家共识的育儿...

by:洁懿读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