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道经》第三十三章

2024-03-16 05:31:0005:23 24
声音简介
三十三章
导读
人生修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儒家讲求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这个程式反映出修身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起点和基础,而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根本与核心。与此相同,老子也把自身修养置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章正是这一理念的突出反映。
在本章中,老子精辟地阐述了个人身心的自我完善问题,主张既要善于知人、胜人,更要做到自知、自胜。因为自知比知人更为重要可贵,而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方才是真正拥有力量。这正如王弼所理解的那样:“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这些道理对于人生修养不无超越时空的借鉴、启示意义。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颇不容易的,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以己之长,衡人之短,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也是人性的带有共性意义的通病,即孟子所说的“人之患好为人师”。而这一点也正是不少人写出人生败笔的深层次原因,所谓“执迷不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故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老子主张“知人”“自知”“自胜”,是睿智的人生哲理,它始终在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能看到差距,故不停顿自己的前进步伐;能看到长处,故永保持战胜困难、克服险阻的信心,从而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的算作是明智,能了解、认识自我的才算是真正的高明。能够战胜他人得可算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得才算是真正拥有实力。能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能努力行动、坚持不懈的才算是真正有志向。不丢失“道”的根基的就可以长久,身体虽死而精神永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
①知人者智:能了解、认识别人的是聪明、智慧。知,认识、了解。
②自知者明:能够自我认识,摆正自己位置的才是真正的英明。明,高明,英明。王弼《注》云:“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李嘉谟:“知在外为智,在内为明。”(见焦竑《老子翼》)严复亦说:“智如烛,明如鉴。”可见,“自知”比“知人”更为重要可贵,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
③胜人:战胜他人,使他人屈从依附于己。
④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方才是真正拥有力量。强,果决,坚强有力。王弼注:“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用其力于人,未若用其力于己也。明用于己,则物无避焉。力用于己,则物无改焉。”
⑤知是者富:知道满足、清心家敏的就是富足。社会上迄今流传知足者长乐、吃亏是福、适可而止等俗语,其精神是与老子的观点一脉相承的。
⑥强行:努力行动,身体力行的意思。
⑦不失其所者久:意思是说不丧失"道"这个根基的便能顺利长久。王班注:"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长久矣。"其所,指"道"。
⑧死而不亡者寿:身体虽然破没但是大"道"却永远存在。王弼注:"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又,范应元注:"其形虽死,其神不亡,如此者,方为寿也。"寿,寿考,长生。此句与墨家"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之义相近,反映了老子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早在(左传)那里,就有"三不朽"的人生境界说的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老子的信心与追求,与此相仿佛!
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道经

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

by:沁忻妈

道经

天地万物皆有缘,一切随缘

by:蓁蓁理财

道经

天地定位,阴阳协和。星辰顺度,日月昭明。寒暑应候,雨旸以时。山岳靖谧,河海澄清。草木蕃庑,鱼鳖咸若。家和户宁,衣食充足。礼让兴行,教化修明。风俗敦厚,刑罚不用。...

by:和美的空间

德道经

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先道后德的《道德经》与先德后道的《德道经》有什么根本区别呢?老子为什么将“德”篇排在“道”篇之前呢?近现代以来,我们所阅读的《道德经...

by:心灵玩主_Yi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