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七名士:刘桢,如何以气节独步乱世?

2024-04-22 15:51:2124:55 45
声音简介

刘桢,这位东汉末年的宁阳才子,字公干,生于公元186年,卒于217年。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建安七子中的璀璨之星,其文采与智谋均堪称一绝。

提及刘桢,人们不得不惊叹其家学渊源之深厚。刘桢的父亲刘梁,字曼山,又名恭,乃汉章王宗室子孙,自幼孤贫,然其性格耿介,品德高尚,具备清才。刘梁虽身处贫寒,却以卖书为生,自食其力。桓帝时,他因才学出众而被举荐为孝廉,历任官职至尚书郎,以文学才华见重于时。他一生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对于当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深恶痛绝,曾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文,以批判那些以利益为交,以邪曲相竞的世风。最终,刘梁官至野王令,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后世的敬仰,更以文学之才华名垂青史于《后汉书·文苑》。而他的母亲,出身更是高贵非凡,乃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的玄孙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守寡,却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悉心教导子女,使他们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刘桢在父亲的文学熏陶和母亲的悉心教导下,逐渐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继承了父亲的耿介性格和母亲的坚韧品质,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建安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刘桢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五岁便能读诗,八岁便能背诵《论语》、《诗经》,且能挥毫赋文数万字。

随着年岁的增长,刘桢的才华越发显露无遗。他受曹操征辟,历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提升自己的才华。

公元197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十七岁的刘桢跟随母亲和兄长逃到了许昌。在那驿馆的屋檐下,他结识了同样才情出众的曹子建。两人一见如故,日夜探讨文学,共同赋诗作文。他们的友谊日渐深厚,成为了彼此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后,刘桢又结识了孔融等其他五位学子。他们时常聚在一起,畅谈学问,共同追求理想。这些才子们志同道合,相互扶持,共同在文学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待刘桢成年后,他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那时的汉末社会黑暗动荡,各地军阀割据一方,中国陷入一片混乱。幸运的是,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他任人唯才,广纳文学之士。这让刘桢看到了实现理想的希望。

他毅然决然地投奔了曹操,成为了其麾下的一名重要谋士。在曹操的治下,刘桢与其他才子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学集团。他们的诗文大多描绘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了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他们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慷慨多气、悲凉豪壮的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桢作为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他常常把曹操比作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把曹氏的知遇之恩比作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就被任命为丞相掾属,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大事。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刘桢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曹操出谋划策,共同为统一天下的伟大事业而努力。他的才华和贡献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和认可,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辅佐曹丕,使得刘桢的生涯迎来了崭新的篇章。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后,他出任平原侯曹植的庶子,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让他与文学更为紧密地结缘。不久后,他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开始随侍在曹丕身边。

这段时期,刘桢与曹丕的关系可谓至为密切。他们不仅共事一主,更因共同的文学爱好而成为知己。曹丕兄弟亦视刘桢为亲故,他们之间的交往常常不拘形迹,诗酒唱酬,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段佳话。在频繁的交往中,刘桢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诗文造诣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曹丕对刘桢的才华极为欣赏,曾特赠廓落带以示亲宠。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曹丕对刘桢的器重,更留下了一篇妙文,载于《典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然而,刘桢性格中的傲骨与不拘礼法,也让他在某些场合下显得与众不同。有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之士,酒酣忘情之际,竟命夫人甄氏出拜。当时,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唯独刘桢平视不避。这一举动虽然展现了刘桢的傲骨,但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曹丕对此并未介意,但此事传到曹操耳中,他却要治刘桢以不敬之罪。经过多方援救,刘桢才逃过一劫,被罚为苦役,从此终身未再受到重用。

这对刘桢来说,无疑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在《赠徐干》一诗中,他流露出内心的痛苦心情,那种壮志难酬、才华被埋没的悲哀,让人深感同情。然而,尽管遭遇挫折,刘桢却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不幸染病去世。他的离世让曹丕极为悲惋,他不仅为刘桢整理遗文,作出评价,更在《与吴质书》中追思往日与刘桢的亲密交往,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的痛悼之情。

刘桢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著述却流传千古。他的《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后人更集有《刘公干集》传世,让后人得以一窥这位建安文学巨匠的风采。

刘桢,其文学成就斐然,尤其以五言诗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无需过多雕琢便流露出高雅的格调,彰显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桢的诗歌,如同高山流水,既有壮美的气势,又蕴含深沉的情感。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深远而感人的意境。每一首诗歌都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深沉思考。

刘桢,以其五言诗尤为出色,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为“建安七子”。他们共同活跃于魏、晋文学舞台,又因曾共同居住在邺中(今河南临漳县),而被后人称为“邺中七子”。

刘桢年少时便与王粲友善,两人志同道合,与王粲并称“刘王”,这不仅仅是对他们文学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各自在文学领域独特贡献的肯定。清代刘熙载曾评价他们“公斡气胜,仲宣情胜”,这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刘桢作品气势磅礴、情感深沉的特点。

刘桢常与曹操、曹植等文学巨匠吟诗作赋,对酒欢歌。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这是对他诗歌才华的极高评价,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桢的才华得到了曹氏父子的高度赞赏,他在十九岁时便担任了丞相掾属,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钟仲伟更是称赞他为“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这些赞誉足以彰显刘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尽管刘桢的辞藻不够丰富,但他的作品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锺嵘在《诗品》中评价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赞誉他与曹公父子、平原兄弟等人为文学之栋梁,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重要。他的诗歌作品,无需过多修饰,便能深深打动人心,这正是他作品的高明之处。

除了诗歌之外,刘桢的赋作也颇受称道。他的赋文风格独特,一改粉饰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他的赋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刘桢的诗作大多已散失,现存诗十五首,其诗作可分为赠答诗与游乐诗两大类,每一类都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其中多为赠答之作,最负盛名的便是那《赠从弟》三首。他以苹藻、松树、凤凰为喻,寄托了自己坚贞高洁的性格与志向。

在《赠从弟》中,刘桢以苹藻生于水滨,却不受污泥之染,比喻自己身处世俗之中,却能保持清白之身。他以松树为喻,赞美其四季常青、傲然挺立的品质,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崇敬。而凤凰作为百鸟之王,象征着尊贵与吉祥,刘桢以之自喻,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赠从弟》二首是非常有深度的五言诗,通过描绘松柏的坚贞品质,寄寓了对从弟的勉励之情。全诗如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的开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便以高山上挺拔的松树和山谷间呼啸的寒风为画面,构建出一种峻峭、凛冽的氛围。松树在寒风中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进一步强调了风势的猛烈和松枝的刚劲,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松树的顽强生命力。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两句,描绘了即使在严寒的冰霜之中,松树依然保持着端正的姿态。这里,刘桢借松柏之性,赞美了坚贞自守、不屈不挠的品格。最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直接点明了松柏之所以能够在严寒中屹立不倒,是因为它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这也是刘桢对从弟的勉励,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坚守本性,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

整首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寓意深远。在魏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现了刘桢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刘桢的游乐诗也颇具特色。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游乐场景融入诗中,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公宴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展现了他在宴饮场合中的独特情感和视角。

全诗如下:

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遗思在玄夜,相与复翱翔。

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

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

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

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

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生平未始闻,歌之安能详。

投翰长叹息,绮丽不可忘。

这首诗描绘了宴饮的欢乐场景,以及,余兴未尽,与友人再次出游的愉悦心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照园中、珍木苍苍的美景,以及流水、芙蓉、灵鸟、仁兽等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表达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无奈。尽管宴饮欢乐,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伤和迷茫。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使得《公宴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刘桢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高超诗歌才华。

而《斗鸡诗》与《射鸢诗》则分别描绘了斗鸡与射鸢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比喻,将游乐活动中的紧张刺激与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刘桢的游乐诗不仅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的乐观与豁达,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善于从游乐活动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乐趣,将其化为诗句。

辩才刘桢,一代文豪,以其出众的文才与机敏雄辩之才名扬四海。其辩才,犹如锋利宝剑,无论何种情况,皆能运用自如,使对方无言以对。当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时,赠刘桢廓洛带,以示尊重与赏识。然曹丕后出尔反尔,欲索回此带,以试刘桢之应变。曹丕寄书调侃道:“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刘桢阅信,心知曹丕之意,却毫无惧色。

在一次同文堂相会的场合中,刘桢旧事重提,他以珠玉金石为例,巧妙反驳曹丕。他言:“荆山之下有宝玉,隋侯之珠照四方,南垠之金耀光华,凤貉之尾缀帻上。此等珍宝,虽藏于朽石污泥之中,却能扬光千载,发彩畴昔。夫尊者所服,卑者亦可修之;贵者所御,贱者亦可先之。我刘桢所带之廓洛带,虽无他妙饰,却苦实珍异。既已赐我,又何来反索之说?”曹丕听罢,大为欣赏刘桢之辩才,既赞叹其博学善喻,又佩服其口若悬河、不卑不亢之态。于是,曹丕放弃索带之念,对刘桢之才华更加敬重。

刘桢的辩才,不仅在应对曹丕之调侃时展露无遗,更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昔日,刘桢因被指控“不敬”,被罚作苦力,在京洛之西的石料厂磨石料。一日,魏王曹操至石料厂视察,众官吏与苦力者皆匍匐在地,不敢稍有动作。唯刘桢,他挺直腰板,继续劳作。曹操见状大怒,走至刘桢面前质问。刘桢放下锤子,正色回答道:“魏王雄才大略,天下皆知。刘桢虽为苦力,但岂敢有丝毫蔑视之心?在魏王府数年,我深受魏王教诲,深知做事应竭尽全力。现在我正在研磨石料,这是对魏王的敬忠。因此,我不能停下手中的活。”曹操听后,对刘桢之忠诚与敬业深感敬佩,又问他石料如何。刘桢回答道:“此石料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它禀气坚贞,自然而成。虽然经过磨砺和雕刻,但它的本质并未改变。”曹操听后,知刘桢是在借石自喻,便赦免其罪行。然刘桢性格耿直,曹操虽敬其才,却未再重用。

刘桢自幼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之教育,他坚守原则,痛恨不轨之行,厌恶无信之人。昔日,曹丕设宴款待众士,酒酣耳热之际,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见此,愤然立而不跪,满面讥意,对甄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大怒,欲置刘桢于死地。幸得众人求情和曹操之干预,刘桢才免于一死,但被投入狱中,后又被罚作苦力。在劳作中,他托物自喻,写下著名的《遂志赋》。获释后,他充任署吏一职,继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刘桢,这位被誉为“文章之圣”的文学家,在“建安七子”中独树一帜,堪称“建安文学”的璀璨明星。他的作品虽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深邃的艺术光芒,令人回味无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片面和不合理的评价,未能完全揭示其文学成就的广度和深度。

魏文帝曹丕对刘桢的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典论·论文》中称赞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这是对刘桢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肯定。同时,曹丕还特别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认为他的五言诗在当时无人能及。这种评价不仅体现了曹丕对刘桢诗歌的欣赏,也反映了刘桢在五言诗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然而,尽管刘桢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他的性格却也为他带来了一些麻烦。《典略》中记载的那段关于刘桢在酒宴上平视甄夫人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直率、不屈的性格特点,也让他因此被曹操收监。这一事件虽然对刘桢的仕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不畏权势、坚持自我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使得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刘桢是一位极具才华和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格调高峻、情感丰富、意境凄清,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尽管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尚显薄弱,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评价,但我们仍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他的文学遗产。他的诗歌不仅是我们了解建安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

刘桢故里位于宁阳县城东北20公里处的堽城镇刘伶墓村,这一地区不仅承载着刘桢家族的历史记忆,还保存着丰富的汉代文化遗迹。刘桢作为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文才在“建安七子”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刘桢故里所在的刘伶墓村,地处神童山西麓,这里不仅有刘桢的墓地,还有其祖父刘梁的墓。刘梁作为一位早年的贫寒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尚书郎,其人生经历也是一段传奇。刘桢作为其后代,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文才,更在曹魏时期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成为一代文豪。

刘桢墓位于神童山西麓,这一地区汉代陶片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这里曾是汉代的重要遗址。而刘桢书画院作为神童山森林公园的重要景点,虽然现已荒芜,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刘桢及其家族在文学领域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刘桢故里的现状也发生了变化。刘桢书画院的大门紧闭,院内荒芜,这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但即便如此,刘桢及其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依然不可磨灭,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为后人所铭记和传承。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名士派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杰作,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作者认为有两种力量支撑起《世说新语》的世界,一种是名士们于日常或异常处境的言行应对所表现...

by:toread_jxj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学习了解竹林七贤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和言行理论及对后世影响。

by:柏杨春秋

名士风流

凤凰秉承名士风范,呈献全新人文小品《名士风流》,由金牌名嘴窦文涛担纲主持,立足品味修养和气度风骨,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传奇和历史点滴,以《世说新语》的精炼手...

by:飛過_us

趣说魏晋历史 |门阀乱斗 通俗魏晋史|名士三国演义

趣说魏晋历史,以简明的笔法勾勒出魏晋时期的历史脉络。魏晋时代,是一个奋进与沉沦相互交织、理想与幻灭轮回交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这段时期战乱不休,先是三国鼎立,之...

by:中版去听

魏晋名士风流

“金戈铁马多英雄,乱世名士自风流。”一部《世说新语》说尽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部我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集,是如何用片言数语展现出异常丰富的内涵的?品读名著...

by:南京市民学堂

赠从弟 魏晋 刘桢

背诵赏析注释译文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译文及注释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

by:小巧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