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一部饱含老舍先生心血的巅峰之作

9855

作者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正红旗),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恶毒攻击和迫害,老舍先生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先生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墓碑上刻写着他自己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先生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先生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先生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字的长篇巨制。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惶惑》、《偷生》和《饥荒》。但《饥荒》的最后13章原稿,在“文革”中被毁。

文革结束后,相关组织归还了抄家的东西,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其中发现了美国出版社邮寄给老舍先生的英文版的《四世同堂》。为了补足《四世同堂》中文版的尚缺部分,马小弥仿照前文的风格又从英文版翻译了最后13章内容,《四世同堂》的三部曲100段才得以恢复全貌。

《四世同堂》表现的是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故事。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声音118评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