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土咬特征

2023-01-12 00:45

2023-01-12 04:50

古玉土咬特征:所谓土咬,又称土蚀,是玉器入土久埋以后发生的玉质蜕变剥落的自然现象,年深日久随着剥落的玉质范围扩大,使玉器表面局部地区的完整性受到损坏,毛糙不平,成为烂斑。

大象腹部的烂班。

避邪尾部的烂斑。

出土古玉上偶然可以见到烂斑中有个别细小而深刻的孔洞,呈不规则状,有如虫子啃食苹果一样。深入玉肉中者为蚀孔,孔口小而孔内则“海阔天空”,故被称为蛀孔、蚀洞。

布满蚀洞,蚀洞的特点:微距看,蚀孔、蛀孔绝大多数表现为口小内大,口内还会套有多层小口,洞中有洞,孔中有孔。

蜂窝洞状: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一般洞口壁非常细薄,孔壁边缘有塌陷或跷起尖锐锋利,孔内老土咬底、洞内已生成纤维状(柱状或针状)闪亮次生晶体、或有均质胶固体、或有黑褐色碳珠、或有纤维网等存在,都称为“次生结晶”,此状不可仿制。

虽然防不胜防,但掌握真正古玉的土蚀结晶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