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的文化底蕴浓厚吗???

2023-12-02 02:10

2023-12-02 04:35
萍乡的文化底蕴浓厚, 一种传说讲,是因为古代这里生长着一种在水面的草——萍草,是“萍草之乡”,所以叫萍乡。唐宪宗时 的宰相李吉,在公元806到820年编的《元和县志》中,在记载萍乡地名之后,曾作了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得名。”  
  还有一种传说,讲得更有趣。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楚王于是派一使臣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见了那东 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迷惑不解。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它叫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如赤,剖而食之,甜如密。所以我知道。”使臣又问道:“这萍实能经常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百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使臣回去后一一作了汇报。楚王听了,非常高兴,对孔子的博学赞叹不已。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后简称为萍乡。
一种传说讲,是因为古代这里生长着一种在水面的草——萍草,是“萍草之乡”,所以叫萍乡。唐宪宗时 的宰相李吉,在公元806到820年编的《元和县志》中,在记载萍乡地名之后,曾作了说明“此地多生萍草,因以得名。”  
  还有一种传说,讲得更有趣。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在过河时,只见河面上有一样东西顺流而下,“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别。”楚王于是派一使臣带着那东西和礼物去请教孔子。孔子见了那东 西惊喜地说:“这是萍实,是吉祥之物,只有称雄诸侯的国君才能得到呀!”使臣听了,有些迷惑不解。问道:“先生何以得知它叫萍实呢?”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楚国境内问渡口,顺便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圆如赤,剖而食之,甜如密。所以我知道。”使臣又问道:“这萍实能经常得到吗?”孔子说:“这怎么可能呢?萍实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百年也难得一遇啊!现在楚王得到了它,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你回去后,可代我向楚王表示祝贺。”使臣回去后一一作了汇报。楚王听了,非常高兴,对孔子的博学赞叹不已。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萍实之乡”,后简称为萍乡。(这个我们学校里有)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