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该如何面对学生玩手机问题?

2023-12-03 20:43

2023-12-03 23:25
月3日,河北一学校在校门口摆放桌子和锤子并在一旁贴上“免费碎手机”的标识,引发众多网友争议。

  对此,校方回应称:摆放工具是希望可以震慑住学生,学生有需要可以提前报备带手机交由班主任代管,放假会充满电还给学生,但如果学生没有提前报备偷摸带手机发现后会砸碎,砸碎后学校会照价赔偿给家长,此做法已经过家长同意。(9月3日 九派新闻)

  其实,“禁止带手机进校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2018年,教育部便出台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并且,在2021年,又再次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再一次重申了这一问题。

  规定在前,学校实施,那么本次事件中网友争论的点究竟在哪里呢?在于校方的管理方法。

  相信不少00后在学生时代都曾听过老师气急败坏的那句:“你要是上课再玩手机我就把它砸了”,但当一句冲动上头的“气话”演变成了真正的管制手段时,我们就不得不警惕它可能带来的隐患。且不说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单是此种方式带来的教育后果便足以让校方“得不偿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将未报备学生的手机砸碎,本意上是为了学生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实际上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事与愿违。而且,“照价赔偿”的事后补偿方式还极其容易引起纠纷,照价标准为何?毁坏手机中学生的数据信息如何补偿?如果有学生利用此项规定钻空子敲诈勒索学校,校方该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应该是这把大锤亮出来之前学校应该思考到的“漏洞”。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武际金曾指出:“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动’心的教育远比动‘身’、动‘物’的教育更有效”。诚然,未成年人因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认知不足等原因很容易受到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影响,需要家长和学校的监督管理。但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式教育最无用也最不科学。面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最好的方法,应是管教结合,用“心”教育。

  家长层面,父母不能一味地依赖学校,妄图以牺牲一个手机换回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沉迷于手机也是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在防沉迷这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同时,家长日常应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与陪伴,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不必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爱与乐趣,从而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层面,应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是否得当,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曾提到,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也是尊重和理解。在河北秦皇岛这一学校“摆桌碎手机”的事件中,我们看见了学校,看见了家长,却唯独没有看见学生的意见。或许,下次再制定手机管理细则时,学校愿意俯下身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一个相对周全的解决方案,今日的“碎手机”闹剧便不会再出现。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曾指出:“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折射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须坚持‘管’与‘教’结合,化危为机。”或许,这才是面对“禁止手机进校园”这一要求时各大学校该有的认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