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的典故

2024-01-26 13:11

2024-01-26 15:08

危言危行的典故:

危言危行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即“逊”。孔子说:“政治清明,便直言直行;政治黑暗,行为正直,但言语要逊让。”

《说文解字》言:“危,在高而惧也。”危,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会人直起腰来提高上身于端坐之意,后引申为不安。古人跪坐,平时臀部放在脚跟上,腰微弯,是放松方便的姿势,表示恭敬警觉时,腰则伸直,故称为危坐。


做到危言危行,需始终葆有一颗赤诚之心,晏子堪称表率。《史记》记载,晏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晏子生活节俭,作为齐国宰相,一餐之中没有两道肉菜,妾不穿丝绸之衣。他在朝的时候,齐王问到某事,他直言不讳;没有提到的,他就小心而行。

齐景公想将六十座城邑封赐给晏子,晏子不接受。齐国大夫子尾说:“富有是人们所想要的,你为什么不要呢?”晏子回答说:“庆氏的封地满足了他的欲望,因此他出逃了。我的城邑还没有满足我的欲望,如果加上赐封的邶殿之地,那么我的欲望也就满足了,离逃亡也就不远了。”晏子正直敢谏,办事尽心,为齐国所重用。

宋代监察御史丰稷不畏权势,秉公问政,以廉明敢言著称。丰稷上书宋徽宗弹劾蔡京,直言若任用蔡京,祖宗的基业就要堕毁,到时忠臣寒心,良士痛骨。《追复枢密直学士诰》称赞丰稷:“好学如颜子,能克己以为人;养气若孟轲,不动心而勇义。

精忠峻节,直道危言”。战国策士赵良对秦相商鞅谏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赵良投入商鞅帐下,提出了前提条件“终日正言而无诛”,意思是整天说真话但不受到惩罚,商鞅力请赵良直言不讳。

能否广开言路,接受“危言”,常常决定一个朝代的盛衰。西汉立国之初,汉文帝为了选拔人才、从谏如流,开创了“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的察举制度。

到汉武帝时,亲自策问“古今治道”,以是否敢于进谏、德行端方刚正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魏徵在《十渐不克终疏》中直言不讳,指出唐太宗身上“渐不克终”的弊病,辅佐唐太宗十七年,魏徵犯颜直谏无数,严肃朝纲法纪,成为君臣相得的美谈。

时代虽殊,道理实一。很多“危言”切中时弊,使人看清了问题的本质,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对“危言”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辩证思考,洞察真相,是肚量也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