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古代公认的大才子,为何很多人全部都科举落榜了?

2024-03-15 07:18

 
2024-03-15 08:07

首先,古时科举录用人数极少,天下的才子之多,只有其中最优者才可能有机会中进士。唐朝时一次科举只录用数十人,后来明清时期的科举录取人数有所增多,也不过是录取二三百人而已。与参加者的庞大基数相比较,这个录取率相当之低。千百年来,考一次就中进士者少之又少,这种人可谓是惊世奇才,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才子也都是按部就班,历经两三次考试才可能会有机会中进士。有些人可能是才华够了,但经验不足,论优势自然是比不过那些曾经参加过的人。

在古代,才华高并不一定能在科举上取得成绩。事实上,古时很多的大才子都不适应科举考试,都曾在考试中名落孙山。科举考试要求的做的文章极为死板往往是一些谈论政事,针砭时弊的文章,讲究结构严谨,多用对偶。这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无遗是阻碍了才子们的灵感与才华。这并不是说古时科举的优胜者都是无才者,而是说他们的才华并不在一个领域。古代对于科举得心应手之人有着更加偏向于政治上的才华,这也是统治阶级所看重的,在科举所要求的文章之中,文采过佳反而不是什么好事,会被考官认为品行轻浮。

古代科举是综合素质的考察,并不单单只有文采就够了。古时科举对应考者的心理与身体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考试时考生们要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小房间内思索作出文章,还要应对主考官的不时巡逻。心态不好者在高压之下很难发挥的很好,这时候即使才华出众,也无施展之法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