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

2023-11-07 10:09

1个回答
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颇喜欢雕刻,随身带着一把小刀,一有闲时间就从口袋摸出几颗山核桃或桃核,在上面刻刻划划。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加上朋友本来也就一粗人,印象中或许他纯粹是为了好玩而已。

前几日,看他手里拿着一串手珠,寒暄之间要过来随意把玩一下。这一看,却看出许多学问。手珠是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共八颗,一颗是一个佛的正脸,法相庄严,慈眉善目。一个是魔的正脸,怒气横生,望而生畏。其余六颗却很值得玩味,仔细看来,似佛非佛,似魔非魔,一半是佛脸,一半是魔脸。

不解地问他何意,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半是佛,一半是魔,关键看修行。

这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

确实如此, 佛魔共生,皆在一人,善恶同在,存于一心,我们都是在人间砥砺修行。天堂和地狱都在人间,佛眼看世界,人人皆能成佛,可塑,可渡。魔眼看世界,处处都是地狱,为恶,为孽。

人的上限,可以使人感叹唏嘘世间的美好。就像前段时间因车祸突然去世才揭开秘密的,“图书馆洗手”网红老人韦思浩。他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却坚持二十几年化名捐款助教。作为一名退休老师,他捐完退休金,就拾荒挣钱用以助教。出车祸后,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他化名捐款的一摞摞单子,和早已签好好多年的遗体捐献书。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总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感觉整个人的心里都平静了很多,纯净了很多。这就是善的力量,他们是人性的上限,是佛在人间。

而人的下限,也会使人无限的感叹唏嘘,惊异于人性的丑恶,如黑洞般吞噬世间的美好。看到此类新闻或故事,总会感觉内心如触电般震惊,后背微微发凉。世间的丑恶,总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形式,扭曲的存在着。在这些事情面前, 爱与善,有时候不仅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沦为伪装的道具和虚伪的表演。

还记得广州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吗?那是我对群体性无意识“恶”的第一次震惊和体悟。我指的并不是小悦悦被撞倒后,十八个人从不宽的马路上经过装作视而不见,甚至有的故意扭过头去见死不救,以致小孩遭到后续车辆的碾压的事。我说的是,发生在拾荒老人陈贤妹经过时抱起小孩哭泣喊叫,最后惊动悦悦妈妈,才一起送孩子救治之后的故事。很巧的是,陈贤妹也是一个拾荒者,是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拾荒老太。

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和广泛讨论。但我相信,这种震惊其实是仅存在于表面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隐秘的想法。

如果将我们换做路人,有多少人会视而不见的走过,又有多少人会像陈太婆一般本能地抱起小孩呼救。

当年陈太婆被评为“2011年中国良心”获奖人物。她带着无数的质疑、责难、委屈去领这个奖,并且承诺将奖金和社会各界给她的奖励捐出。不是她不需要这些钱,是她不敢要。在她小小的举动与众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而经媒体大量报道后,身边的人开始质疑陈太婆当时施救的动机。

想出名的责难开始压的她喘不过气来,而当一些人给她捐款,甚至给她荣誉给她奖金的时候,想骗钱的怀疑又开始发酵。

她只是一个拾荒老人,在她路过已被碾压的小悦悦的那一刻,我猜想她不能预料到这是个重大新闻。她既没出名的动机,也不存在以此获得报酬的欲望。她只是本能地觉得出事了,应该去救。如果存在出名和挣钱的想法,那为什么路过那么多人,没人去把握这个机会呢。

压力之下,救人的人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选择捐出奖金,已证清白。这就是世间的恶。

佛说,一念之间,天壤之别。

遇难救与不救,整个社会都讨论了好多年。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它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舆论炒作,不能单单以善恶和人性来武断地下结论。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特定的环境下,见多了太多的碰瓷和讹诈,正常人出于自我保护选择冷漠,虽不合理,但我觉得可以理解。

欣慰的是近年来,在舆论正面引导下,情况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人遇到类似情况,都学会了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先录像再施救,既不乏理性又化解冷漠传递温情。而且国家层面也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今年对于见义勇为中的追责问题,予以豁免。虽然这与救人中施救人的利益保护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在立法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恰恰是,陈贤妹救人后,身边人对她的中伤。这与自保没有任何关系,只与人性相关。

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涓涓细流。恶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点滴恶念。 我总觉得,对陈贤妹的中伤,甚至要比对小悦悦的冷漠更为可恶。

如果做不了好事,我们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但我们不能打击别人做好事。

不能高尚,我们可以普通,但我们不能选择卑鄙。

冷漠造成的社会温情缺失尚未完全弥合,又有人去中伤本来已经极端稀缺的善行,这更是一种恶。

善念汇聚,人间就是天堂。恶念横生,人间就是地狱。

一念起,善恶生。我们都在修行。

追忆网红韦思浩相关文章:

《我为什么泪流满面》
相关问答
什么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1个回答2023-03-07 11:32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别想便是“无念”,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念而无念 不念而念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09 21:41
自念念他无有见断世间万物皆是佛
念~~念~~念~~
1个回答2024-02-29 18:09
看开点,他念你就笑着面对他,他反而气死又不好说你。你就以平常心面对,有用的就听,没用的就左耳进右耳出!
女主叫念念,小说名是四个字,其中一个字就是念的小说?
1个回答2024-02-07 08:00
逍遥记 作者: 李夕水 简介: 生命中,有一个人,让你笑颜满怀;微笑处,有一个人,让你一时情动;回首时,有一个人,让你抱憾终身;眼泪里,有一个人,让你情定三生。 孩提时代,你们相遇相识,相思懵懂。...
全文
念念不念而于念啥意思?
1个回答2023-06-17 16:20
思而不语,念而不忘,想而不见,爱而不告毁得,体现一个“情”字,表袜蔽备现了对爱情的遗憾,非常想念一个人,想忘却忘并梁不了。
念念而不念于念啥意思
1个回答2023-09-09 03:00
念念而不念于念的意思是不判岩激停地想念某样东西,心思全都放在一个特定的事物或对象上。 念念而不念于念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反复使用"念"字来强调思虑或关注的对象。它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心思全都集中在特定...
全文
念佛念到诸念非念就是念而无念吗
3个回答2022-11-20 16:19
念而无念,是说念佛念到佛号入心,心中不再起诸妄念,以清净心念佛,这就入了念佛三昧。不是什么非念不非念的,非念也是妄。
念佛念到诸念非念就是念而无念吗
1个回答2023-03-04 11:07
念而无念,是说念佛念到佛号入心,心中不再起诸妄念,以清净心念佛,这就入了念佛三昧。不是什么非念不非念的,非念也是妄。
念念情深:念念出了什么意外
1个回答2023-05-28 21:15
念念掉坑里了。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