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院士的遗言让人泪目,林俊德院士的精神

2023-11-19 16:06

1个回答

众所周知,越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越重大的任务执行者,身份越要隐秘。因此他们往往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肩负的重任却越重。他就是我们最高尚的人,他的名字叫林俊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位老人。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林俊德院士的遗言让人泪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众所周知,越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越重大的任务执行者,身份越要隐秘。因此他们往往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肩负的重任却越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从接受命令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归宿,他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在沙漠扎根52个春秋,一辈子隐姓埋名却是唯一一位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的院士!

他就是我们最高尚的人,他的名字叫林俊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位老人。

提到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天眼(FAST)之父南仁东大家心中都会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器。但是对于核试验这一概念也许较模糊。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几组数据:

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胜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每次核试验都有他的参与,核试验爆炸后,核辐射最强的时候,核辐射最强的地方就是他的工作环境......一次次的任务采集,一次次的核辐射,正是因为有这些一心为国的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的无私,才有了我们辉煌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平安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富强的新中国。

就在我们所有人在林老等科学家们给与的美好的中国这个大家庭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噩耗传来,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他为了能再多争取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拒绝接受手术。后来越来越严重,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离开人世。

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在为国铸核盾、赶超世界核试验技术前沿的征程中,黑发青年变成了暮年老人,始终不变的,是那向事业巅峰不息冲锋的忘我激情。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学习。

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

在最终的遗言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马兰:“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林俊德院士的遗言让人泪目相关阅读:

追忆峥嵘岁月,弘扬马兰精神——记林俊德院士事迹学习会

2017年11月25日晚18点,浙江大学党校2017年第二期本科生预备党员培训班现场教学在玉泉校区永谦剧场举行,教学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马兰工作室开展,以“追忆峥嵘岁月,弘扬马兰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党员学习林俊德院士等一批扎根马兰、投身国防的浙大校友的光辉事迹,传承“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业”的马兰精神,引领求是学子成长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国之栋梁。

林俊德院士同窗范正翘、张文彬、魏赛珍、高文龙、吴昌海五位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梅德庆、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吴子贵、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项淑芳等出席本次活动。浙江大学党校2017年第二期本科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员,机械工程学院全体专职、挂职团干部,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以及马兰工作室和马兰精神剧组的同学们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吴子贵致辞。他首先对五位老先生专程回到母校参加此次活动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深情缅怀了林俊德院士生前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并就此向大家分享了他亲身学习马兰精神的三点体会:要志存高远、要不忘初心、要迎难而上。他认为,林俊德院士工作时的“发狂”精神就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号召同学们深刻学习这种精神,把艰难困苦当作成就事业的“磨刀石”,以此来践行浙江大学“求是”之校训。他希望师生们能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学工部、机械工程学院以及航空航天学院筹划组建的马兰工作室活动,学习以林院士为代表的马兰精神——“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也期待浙江大学的学生中能有更多像林院士这样的“马兰人”出现。

全体参会师生观看了林俊德院士《感动中国人物系列》纪录片。视频真实讲述了林院士五十二年扎根大漠戈壁,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生经历。在生命的最后72个小时,他与死神赛跑,坚持在病房中支起办公桌工作,在医生数次强烈劝阻他继续工作之后,他那一句“坐着休息吧,躺下就起不来了”使在场的同学纷纷落下感动的泪水。

随后,五位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与林院士的共同成长经历。与林俊德院士同一寝室生活五年的吴昌海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林俊德院士的“柏油马路”轶事;张文彬老师通过他手写的追忆信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与林院士“除四害”、“造马达”的故事;魏赛珍老师则回忆起了她与林院士因“点蜡烛”而起的初识,她认为林院士是一位“又红又专”的榜样,用真挚的语气,从“红”和“专”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描述了林院士的伟大精神。在老师们饱含深情的讲述之下,同学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能吃苦、朴实勤奋、追求卓越的青年形象。

现场提问环节中,88岁高龄的范正翘老师就同学“从事科研军工行业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精神”的问题,做出三点回答:一是要随时做好改行的准备,二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三是要有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范老师回忆在他们那代人,搞国防科研,不能在大厦里,也不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要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以此勉励同学们要具备能够吃苦的马兰精神。在回答同学“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怎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素养”的问题时,高文龙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范老师作为一名在1954年抗美援朝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向同学们指出了预备党员时期的重要性,并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盼。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感动于老一辈国防科研前辈的马兰精神,也被老师们的幽默所感染。几位老师的回忆分享和谆谆教诲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使学生受益匪浅。

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杨宁同学作为预备党员学生代表,向五位老师表达了谢意,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于林俊德院士的景仰敬佩之情,以及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的深刻体会。李杨宁号召大家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把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恪尽职守、竭尽全力。马兰不死,也不凋零,要让马兰精神永远伴随、激励着我们。

之后,在场领导和嘉宾为马兰精神宣讲团导师以及第一批成员颁发聘书。

最后,梅德庆对此次学习会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年来为国家国防军工事业输送了大批既有情怀、又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林院士以及今天到场的五位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年轻一代人起到了模范作用。梅书记形容林院士的一生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献身科研、献身祖国。他相信在座的全体同学在未来也将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角落,希望马兰精神能够扎根在每一位同学心中,让马兰精神的种子永远传播下去。

本次培训向现场师生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林院士“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是对浙大“求是创新”精神的有力诠释,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防建设的有力肯定。林院士用自己的一生,给浙大师生上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党课。学习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与手捧鲜花的五位老人温馨合影,那一首《马兰谣》仍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回响着。

文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马慧子

图 | 求是潮摄影部龚韬懿、章佳琰

美术编辑 | 生煎

相关问答
林俊院士的感动事迹
1个回答2024-02-14 21:48
林俊院士的感动事迹,一生参与武器效能实验,做了大量数据分析和积累,为我国装备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厚德是院士吗
1个回答2024-05-15 01:26
骗子而已,不要信那些小报广告。你去中科院网站上看看就知道了
宁波院士的工程院院士
1个回答2024-04-23 09:18
倪维斗(1999),工程热物理专家,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毕业,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副博士,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1) 汤德全(1995),动力机械工程、矿山机电工程专家,瑞士苏黎世联邦工...
全文
克明俊德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20 04:58
克:能够 明:弘扬,发扬 俊:通“峻”,大,崇高 德:德胡闹行,品德. 意为能够脊尺弘扬光樱做高明的品德.
李俊德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21 19:29
李喊宽俊德,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利郑备亮津县人大滚橘常委会副主任。
读了张士俊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5 20:43
童话是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它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美好的幻想。大家一定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吧!他写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离奇有趣。那你们知道安徒生是这样创造出这些令人惊叹的杰作吗? 安...
全文
院士是什么?怎样成为院士?
1个回答2023-02-20 18:40
努力学习而且脑聪目明,总有一天能成为院士!
两院院士大会是所有院士都要参加吗
1个回答2023-03-08 02:10
是的,能参加的都要参加,有事可以请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