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被凸显的家庭教育:孩子相处零距离

2023-11-23 06:46

1个回答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语境里,对孩子的养育与熏陶,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的。

只不过,随着后来社会的变迁和风尚的调整。

私塾的出现、学堂的诞生、班级授课制的流行,才有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里的学校教育。

而当疫情在当下再度蔓延,以及线上教学一次又一次家长时间的情形下,

如何把握居家时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又如何在这段不知何时结束的日子里,温馨且和睦地去孩子零距离相处?

这成为现实下很多家庭,必然要面对的话题、问题和难题。

                                             1从心理接受开始:好好说话是一种能力

令人想不到的疫情持续时间,也随之让线上学习和孩子居家的时间延长。

与其抱怨这种无法改变的现实境况,不如选择心理接受,在接受中与孩子对话、交流。

因为心理上的不接受,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渐渐增多了反感。

“说多少遍了,不要再看电视了,赶快去做作业!”

“你今天作业怎么又没交!你一整天都在干什么?”

“我每天那么辛苦挣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你呀!你还在家打游戏?”

也因为心理上的不接受,我们就开始对老师有着多多少少的抱怨。

“现在老师真是轻松,作业我们家长盯,管孩子得我们自己管,老师倒是都在家很舒服!”

“老师现在工资一样拿,但是干的活可少多了。”

……

这诸多的抱怨之辞,折射出来的,就是家长对于目前线上教学与孩子居家学习的不接受。

在这种不接受心理之下,家庭中也充斥着抱怨、争吵、哭闹。

或许,换一种心理想法,会让家庭里的环境面貌截然不同。

“再看10分钟电视就去做作业”。等过5分钟后,再提醒一下,严肃而笃定。

“游戏可以玩,但是作业也得做,时间你自己规划分配好了吗?”

“你愿意替妈妈上班,妈妈来给你做作业嘛?”

换一种心境看待问题,也会让自己的内心少了许许多多的积怨。

“昨天老师不是还专门打电话来提醒孩子么交作业吗?”

“老师,也是不容易,晚上23:00还在发消息。”

心理上对待问题的接受反应样式,会直接促成我们采用何种方式在言语上表达。

冷静、客观而温热的心理,在家庭空间里好好说话,真的是现在稀缺的一种能力。

                                                 2孩子不会听大道理,但是却愿意主动模仿

白岩松说过一段很赤裸,但很真实的话:

“打麻将的父母,教不出上进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前、面前,家长就像是一面镜子,孩子会从父母的身上,窥到要成为的样子。

如果你每天回到家中,低头捧着手机刷视频,又怎么让孩子不碰手机?

如果你晚上的时间总是随意地点外卖,又怎能期望孩子会主动地学做饭?

如果你父母之间总是互相争吵闹别扭,又怎能奢求孩子要平和地跟人说话?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说话时候的神情、语调、用词,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后他们会在日后的生活里加以翻版。

疫情再次席卷而来的这段时间,做生意的一位朋友,被迫关了餐饮门店,宅家。

平时忙于生意,早出晚归,有时候连续三五天会住在单位,跟孩子碰不着面。

现在平时整天居家,他第一次真实地看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懒散、分神、粗心的样子。

这哪行?男孩子,以后还得养家,这个样子,以后养活自己都艰难。

儿子不认真上网课,那我就陪他一起上?他上学校的课,我上开放大学的经济课。

儿子不交作业,我跟他比谁先写完作业?

儿子不看书,每天晚上我跟他晚上一起打卡半小时。

现在,朋友每天晚上晒出的他和儿子共读的照片,那股认真的模样,简直成为朋友圈的一道盛景。

北宋苏洵教育自己两个儿子的那段佳话,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在坊间传颂。

苏轼、苏辙兄弟俩,儿时一样十分顽皮、贪玩,不懂得读书的好。

面对两个儿子这样荒废学业的境况,他心里异常焦灼,但是他不想用批评斥责这种粗暴的方法。

为了两个儿子懂得读书的趣味,他自己发奋苦读,每当两个儿子看到自己读书时,他就立刻将书藏到角落里。

久而久之,苏轼、苏辙感到无比好奇,竟然趁着父亲不在的时候,悄悄地偷出书来阅读。

那种带着冲动、好奇“偷”出书来读书的体验,想必一定是丰富精神、全神贯注的。

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听不进道理,但是越是小的孩子,越是懂得模仿。

给孩子一片模仿的空间,一个模仿的理由,

他们会给出一个让我们欣喜的答案。

                                               3独立自主的价值:多一种技能就会多一种出路

“独立”“价值”与“出路”这3个词,让我想起作家刘墉的那段话:

孩子,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给你鱼,也给你网,下面的鱼,你得自己捕。

在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亲手给孩子手中塞满了鱼,从而让他们失去了抓住渔网的机会与可能。

随着当下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知识的更迭加快,单纯懂得知识已经不能全然适应这个时代。

理解、迁移、运用知识,才成为这一代孩子,面对未来生活需要掌握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近段时间,饱受争议的上海抗议对策,让魔都处于风口浪尖。

在这风口浪尖之上,让我们看到疫情下一种能力的重要——学会做饭。

上海大润发南汇店长王先生,讲述在疫情中,自己接到的许多求助电话。

“一些00后或者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因为平时没有做饭的习惯,家里连锅都没有,肉啊蔬菜啊,对他没有意义。”

当这则消息在坊间传开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00后的孩子说:

“他什么菜都不要,就要泡面、饼干,再配点水果。”

这种原本在家庭教育里习以为常的技能,在当代年轻一代身上,竟然成为了活命的一条路,或者丧命的一堵墙。

不会做饭的00后,比较下面的10后大厨,我们可能更会感受到家庭教育里,对于孩子谋生技能培养的重要。

作家李月亮,就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坐标陕西西安,一位叫作胖胖小鱼妈妈,闲暇之余,分享着自己儿子的做饭日常。

从胡辣汤到腌腊白菜,再到蒜蓉大虾,小鱼完全能够一个人搞定。

上小学的小鱼,时常能够承包制作全家人的晚餐“大餐”。

孩子终究会慢慢长大,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当轻轻地问一下自己: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曾经教会了他什么?

是自己洗衣?是亲手做饭?

是经营自己的零花钱?

是懂得待人接物的技能?

还是怀有一种特长的能力?”

疫情期间,我们有着很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尝试腾出让他们锻炼一种能生活技能的空间,他们会在生活里,更为游刃有余。

如果孩子缺乏独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缺乏生存困境的磨砺,就很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演讲家徐望华说过这一句话,与所有父母共勉。

                                                   4零距离的家庭接触,要以积极情绪加持

情绪与生俱来,但是对于情绪的调整,却是人可为之。

疫情下,很多家庭遭遇被集中隔离、或是承受着被封控在家的命运。

失业在家,本来就不好的心境,再加上孩子的不懂事、学习上的敷衍了事。

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让我们心底的情绪防线崩塌。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就更考验着父母的家庭经营智慧。

隔壁的邻居夫妻,在同一家单位上班,因为涉及人员密接,现在被封门在家。

而且,还被同一层邻居暗地里嘲讽:给小区这栋楼带来了晦气。

面对失业、宅家、被讥笑的境遇,他们的情绪再低落也不为过,但是,他们,不!

他们说:

“虽然暂时失业,但是:

至少房贷压力不大,不用太为眼前发愁;

至少我们平时积累下来的存款,不至于让生活捉襟见肘;

至少现在不那么忙,能够陪陪孩子,跟他一起成长。”

他们每两天会联系社区志愿者,团购点日常的蔬菜、水果,顺带给同一层的几家邻居捎上一点,让志愿者送过去,表示歉意。

一个礼拜下来,同一层的邻居,竟反而都不好意思收了,感到难为情。开始给他们家顺带捎上一点蔬菜、瓜果。

现在社区解封,几个家庭有了更多愉快的交集。

现在平日里他们群里一起商讨管理孩子的妙招,分享哪个超市有新鲜的食材……几个家庭的孩子,从平日里的陌生,也竟成为了要好朋友。

一段相处的小事,被社区传为佳话,这又何尝不是家庭教育的当下典范。

《积极情绪的力量》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的,

而是由衷的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

恰恰是这种积极的情绪力量,让这一个在原本不那么快意里的家庭,生活出有像花瓣一样芬芳的生活味道。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教育难题的时候,不妨轻轻地说一声,至少我们还有什么。

当我们面对家庭生活不容易的时候,不妨鼓起劲说一声,相信,我们能搞定。

耳润目染,孩子也会在接触中,变得乐观,更为坚强,更加积极。

因为他们也在模仿之中,传承了父母处事的方式、态度,与优雅的样子。

疫情下,零距离接触家庭教育,这是生活洞开的另一门必修课。
相关问答
零与零之间有无距离
1个回答2024-02-24 20:52
零与零之间不是零的距离 一篇小故事: “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 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
全文
安以轩心跳零距离的歌词
1个回答2023-11-02 11:57
不知道,我也在找
兰州零距离
3个回答2023-04-05 06:35
如何冤枉!? 速速说来于我听听! 零距离这个也不好说~ 人无完人,何况媒体呢!? 有很多事情是人自己所不能左右的! 我对阁下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你遇到这等不讲道理这人实属不走运!还是君子不计小人过吧...
全文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零距离么?
1个回答2024-03-16 20:23
距离并不产生于时间与空间,而在于心,在于是否能放松情绪,敞开胸襟。首先要能接纳别人,不管是怎样的人,只要是你真心想去接纳,别人就会回报你同样的微笑,若你从一开始就封闭自己,在与他人之间竖起一道防护墙,...
全文
离婚家庭的子女教育
1个回答2024-02-26 23:42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
全文
凸透镜成像等大时,像距等于物距吗
1个回答2023-10-17 04:47
是的,像距等于物距
疫情下的家庭教育
1个回答2023-11-20 02:37
由于疫情,孩子们这周都在家上课。庆幸我的课都已经结课,除了周二下午去学校监考一次,其他时间都在家,边办公,边带孩子。本文将分享一下疫情下的家庭教育经历。 📚小学网课轻松 小学网课内容可能比较少,一...
全文
“我和你的零距离只差四米”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5-23 23:31
还有4米就零距离,也就是在一起了。
根据《与数学零距离》和《课本上学不到的数学》想到的数学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10:27
比如说高斯小时候的高斯求和,可以讲他小时候很聪明 比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两个人离得很远为什么显示的距离却很近呢?
1个回答2023-01-11 14:27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法测量,要看他们两个人之间,心理是否愿意,是否靠得很近。 你说的显示是的距离却很近,是不是指住的距离,如果是离得很远,似乎有些矛盾。 拉近距离只能靠平时多交流,多接触,在生活中拉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