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子路的师生情

2023-11-25 18:09

1个回答
《论语》学习之90120 4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白话】 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让门人充当夫子的家臣来预备丧事。后来孔子的病情缓和了,说:“好长时间了,由用这种诈伪的方法啊!我没有家臣,却装作有家臣。我这是欺骗谁呢?难道要欺骗上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不是还不如死在你们的手里吗?况且我即便不能用大夫礼葬,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埋葬吗?”

【 思考之八】本章反映出夫子和子路之间怎样的师生之情 ?

本章讲孔子生病时候,子路的另一个表现;他曾经为老师的健康祈祷,“子疾病,子路请祷。”(《述而篇》第35章)。从中,我们能感受得到子路对孔子的一片赤诚之情,是何等的真挚,可能在所有的孔门弟子中,无一人能出其右。子路自19岁跟随孔子,终生不离,从一个乡间野人,成长为登堂入室的“高明正大”(朱熹语)的贤者,正是由于夫子的谆谆教诲所致。但子路也有可叹可惜之处,他不能和孔子灵魂相通,所以他的自以为是的做法总是适得其反,得不到孔子认可,反遭到很多次严厉批评。

而这个时候,子路在孔门众弟子之中不论是年龄,还是威信都是其他弟子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在颜渊去世以后。子路不为老师的后事着想,还能靠谁呢?恐怕其他弟子也会推荐子路来办理这件事。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六十七岁丧妻、七十岁丧子,按今年的说法,是没有儿子为其办理丧事。钱穆先生《新解》讲“大夫丧有定礼,门弟子之丧其师,则无礼可据”。子路忠信,看老师久病不治,擅自做主欲以大夫之礼备丧。孔子虽曾为鲁国大夫,原有家臣,但早已卸任,按照周礼,已无资格以大夫之礼安葬。子路违犯礼制,严重僭越,这对于重礼守礼的孔子来说,显然不能接受,故而对子路发出愤怒的指责。

子路果然是行诈已久吗?责子路行诈,且不是自今日始,大概是说子路咎在不知(不知礼制、不知老师的心意)。《颜渊篇》第12章“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岂有久已行诈之事?子路的一句话,要胜过国君的盟约,可见“行诈”是专指此事而说。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孔子此问,也深刻地表现出他的爱徒心切,也正好对子路与诸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无礼起礼,不可不知!后来孔子死,诸弟子心丧三年,也正是为无礼起礼,其事记载于《家语》《史记》等书。这不仅体现出夫子对“礼”一以贯之的遵循,也体现了夫子一生传道授业的儒学精神。

“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句话颇为凄凉。儒家一向重视死亡,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因为活着的人是最后一次送他故要慎终。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真诚的。不然,又为什么在子路先孔子去世,夫子行将就木之时埋怨子贡为何姗姗来迟呢?

病重关头,孔子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放不下各种其他事情……依旧是“罕言利与命与仁”。可见孔子“一以贯之”的圣贤之道,“十五至于学……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曾子有疾……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中庸》讲“诚”,《大学》讲“毋自欺”,王阳明所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孔子何尝不是天地一体,廓然大公!

古代儒者,君子圣贤,所作所为但求心安,毫不在意那些形式,也不在乎结果如何,都是本着那个天理,那个道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做人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何况圣贤?前面有读过“主忠信”,尽己之谓忠,“己”就是明所说的“良知”,就是天理,不欺于天,不欺于心,就是“诚”,这才是儒家所看重的,所执守的。

【思考之九】学习本章,给我们有何启发?

读到本章,不禁有点心酸。夫子的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实在令人佩服。若回到当时,我们也许会跟子路的心情一样。仔细想想:孔子之道之尊,在其有门人弟子,岂重在能有家臣?孔子心之所重,亦重在其有诸弟子,岂重在其能有家臣?子路尊师拘礼、无通达权变,不知当孔子言礼,与其言仁、言道所分别处;孔子之可尊,其所以为百世之圣者,在其创师道,不在其曾为大夫。

孔子这样的圣人,确实是一座丰碑,为后人楷模。这就是我们读圣贤之学的意义。

我们反对愚忠愚孝,爱人也要有智慧,爱人的前提是知人,想当然地施爱,很多时候会让对方无法接受。我们每每为子路的真情所感动,也为他始终不能真正了解孔子而感慨。
相关问答
孔者,大也,大名之意;孔者,小也,孔窍,针孔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4-10 19:01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抽象,大意是:孔这个字,若是指大时是比较大,一个空间、一个领域、一个方面都可称为孔(如一孔之见:指一个方面、一家之说);孔字,若是指小范围的时候,就特别小,小到眼、耳、鼻、口等孔窍、绣...
全文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21:20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在曲阜城...
全文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3:08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林在曲...
全文
关于孔子孔庙孔林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4:31
轶事典故:在孔子墓碑前令人奇怪的是,建有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还将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道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孔林朝...
全文
关于孔子这个故事的白话文 最好是孔子原话 翻译成白话文也行
1个回答2024-01-26 07:27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
全文
《孔子的故事》中老子给孔子的四句话,分别和哪个成语
1个回答2024-01-18 21:37
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结构】动宾式。 【用法】用作褒义。形容...
全文
孔子让路中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性格?
1个回答2024-01-22 01:26
这个故事是讲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路上,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开始,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
全文
与孔子相关的故事的题目和孔子的一句名言
1个回答2024-05-19 03:15
关于孔故事《两辩》 孔句名言(三行必我师焉)
孔子教子的孔子少年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6:57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
全文
孔子、老子和孔明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1-24 10:00
孔子画像资料较多,老孙芹子、孔明较少。这里选择比较正式的画像供你参考。  高让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 老子 老子 老子 孔子 孔子 孔子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