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的历史人文

2023-11-28 13:13

1个回答

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道教的发源地。
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意思。如今崆峒山前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 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极。
由于轩辕黄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访名师而万古留名。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八骏访西王母于泾川瑶池,后又西登崆峒。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也西登崆峒,汉武帝处处效法黄帝,黄帝败炎帝战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时西登崆峒。因武帝的登临有司马迁陪同,所以在《史记》中记载非常详细。汉武帝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军马场。这个机构一直沿续到明代,唐太宗也亲自登临。 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荣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齐名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皇甫谧,朝那人,除大多数人熟知他是医学针灸鼻祖之外,他还是博学多才的学者,《甲乙经》是我国针灸术最早著作。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还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一批学者文人的旷世才华。 崆峒山是文人墨客登临赏景抒发情怀的人间胜境。
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辉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司马迁曾慕名登临;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此后历代文人名士有的虽没有到过崆峒山,但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崆峒山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之地。
崆峒山也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诗中赞道:“世传崆峒勇”,杜甫也盛赞“崆峒足凯歌”。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当代传人燕飞霞曾于1956年在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1957年随中国武术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拂尘五项冠军。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特点独特,实为我国武术奇葩,2001年5月第一届崆峒武术节在崆峒山隆重举行,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贺。 崆峒山是古代关陇锁钥三秦咽喉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六盘道未通之前陇山南北横阻,而崆峒地处陇山中段,扼七关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关中的重要通道,北宋韩琦、范仲淹;南宋吴玠、吴璘等名将都曾在此督军作战。晋代符登,十六国时期的赫连定曾在此扼守。唐代刘昌、段秀实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岭崆峒,山川险阻”而克敌制胜,所以在历史上崆峒山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强敌、保卫中原方面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崆峒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到清代,金戈铁马,有过数不清的故事。 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主要通道。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北路第二站。从汉至唐这里曾有过一段驼铃叮咚,商贾不绝的胜况。

相关问答
崆峒是指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21:06
山名。亦作“空同”、“空桐”。 《庄 子•在宥》:“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 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按晋葛洪 《神仙传》云:“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 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
全文
崆峒山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6 10:31
《国家地质公园口袋书:崆峒山》是2011年中国建局裤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崆峒山国中唤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科普委员会。《国家地质桐培简公园口袋书:崆峒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
全文
崆峒五老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0 04:13
崆峒五老,出自金庸先生的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六大派中崆峒派的五位高手。
小崆峒山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16 22:47
小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因与平凉崆峒山有渊源关系,并称“姊妹山”而得名。又因镇山之神无量祖师殿和山势呈凤凰卧巢状而称无量山、凤凰山。
崆峒山简介
1个回答2024-02-29 13:10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
全文
崆峒山是哪位神仙的道场
1个回答2024-03-19 14:49
崆峒山是上古金仙广成子道场。 崆峒山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相传黄帝曾向广成子问道于此,因而被...
全文
崆峒山名称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4-18 22:23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
全文
崆峒山在哪里哪个省
1个回答2024-04-24 00:44
崆峒山在甘肃省。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并明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 ...
全文
魅力崆峒读后感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5-10 13:33
读后感一般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xxx》有感,为副标题。也可直接写读《xxx》有感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
全文
“崆峒派”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09-09 04:47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可谓源远流长。从现有的记载看,崆峒派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空同之人武”。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