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有种树者

2023-11-30 00:23

1个回答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小题1: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通用这两个事例正反认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的毅力的观点

本题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查,涉及到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中的故事是众人皆知的,相对来说降低了难度。词语的解释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句子的翻译一定要结合语境,重点词语一定要落实,语意要通顺。

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2. 文言文植树有益的翻译

楼主说的是<;种树郭橐驼传>;吧?

种树郭橐驼传(译文)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这篇文章题目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即有强烈讽刺色彩的寓言。作者以虚构的种树能手郭橐驼的植树经验做类比,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该“致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即治民: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改革政治的愿望。

3. 文言文《种树》中作者的寓意

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译文】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

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小题1:(1)尽,用尽 (2)慢慢的 (3)如果 (4)已经

小题2:D

小题3:(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3) 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

小题4: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有恒心和毅力,要有持之以恒地精神,这样才能有所成功。(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课外文言加点字解释,一般在课内文言中都有涉及,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如“力疲气竭”要想到《捕蛇者说》中的“竭其庐之入” “竭”解释为“用完、用尽”。“ 驽马徐行”要联想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可译为“慢慢的””。“ 苟进取不已”可联想到《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 苟”译为“倘使”“如果”。“ 植之既久”可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既出,得其船”《曹刿论战》中“既克,公问其故”“ 既” 都可译为“已经”。当然加点字解释要结合课外文言语段的语境来回答。

小题2:A项“而力疲气竭”“ 而”表转折。泉香而酒洌“而”表承接。B项“灌溉以时耳”“以”按照,“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C项中“芒芒然归”译为“……的样子”,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作“然而”解释。D项中“必有成功之一日”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都是结构助词“的”。因此选D项。

小题3:(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翻译时要注意“芳”作花解释,“发”作开放解释,“秀”草木繁盛,“繁阴” 浓阴。(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如。(3)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捷行”极速行走。“谓”说。“至”到达。翻译句子要做到“信” “达”“ 雅”。

小题4:这篇文言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重在说明做事要有恒心毅力,要持之以恒,欲速则不达。

【参考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5. 种树郭橐驼传文言常识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一、通假字

1、既然已 矣。2、早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 尔。

二、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它的果实。副词,实际上。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民。品行较差的人。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用它作为。认为。4、既然已 既,已经;然,这样。

三、词类活用

(一)名作动

1、名我固当 名字。命名。 2、驼业种树 职业。以……为业。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手指甲。用手指甲划。4、故乡人号之“驼” 称,叫

5、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官。治理。 6、而卒以祸 灾祸。造成祸患。

7、其筑欲密 捣土用的杵。捣土。 8、早实以蕃 果实。结果实。

(二)名作状

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一天天 2、旦视而暮抚 早上,晚上

3、旦暮吏来而呼曰 早晚

(三)形作动

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

(四)使动用法

1、遂而鸡豚 使……成长 2、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使……蕃盛 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使……蕃,使……安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使……尽,发展

(五)动词作状语

皆争迎娶养 争着

四、文言句式

1、固不我若也 宾语前置 2、移之(于)官理(省略句)

3、好烦(发)其令(省略句)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宾语前置,以何)

6. 寻5篇课外文言文(要原文 翻译 题目)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司马光《资治通鉴》)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有人主张)重法以禁之。上(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赋,选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齐使问赵威后》(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原文】《任末好学勤记》(自王嘉《拾遗记》)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郑鄙人学盖》(刘基《郁离子》)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译文】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

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

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

(郁离子知道此事后,说道:“人生有很多事常不是人为可以决定的,全由老天爷说了算。不过,虽是天定的,但学习哪种技术,应是自家决定的,那个乡下人之所以弄到这个结果,他自己是有责任的。)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

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

真是世间的名言啊。”【原文】《文天祥传》(《宋史》)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止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报效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

相关问答
绘本爱心树原本是一课怎样的树?
1个回答2024-01-21 20:14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 共同组成的温馨, 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 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老树的故事》的课后思考怎么写
1个回答2024-01-29 12:50
  《老树的故事》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植物》的一篇主体接课文。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以直接接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很直观的清楚所要学习的课文,接着出示老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从哪里可以看出老树很老,...
全文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体现出了童话的特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6 22:09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
全文
《老家的树》课文
1个回答2024-02-01 12:17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又是盛夏了,暖气渐渐浓了,不知杭州老家的那几棵小树怎样了?大概已经壮硕得足以为人们遮蔽夏日的酷暑了吧! 那是尘封已久的往事。还在上小学的我,对任何新事物都感兴趣...
全文
红树林的课文
1个回答2024-02-25 01:21
红树林 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但我从没想到大海里也有这梦幻般的森林。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底森林——红树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我在海南岛琼...
全文
课文《行道树》
1个回答2024-03-15 14:25
因为我们是被人们中在那儿的,所以我们命运被安排定了,但这又是我们自愿的。所以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课文:《给予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个回答2024-02-29 04:52
《给予树》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树和喜鹊》这一课,课文中那几句是快乐的句孑?
1个回答2022-12-25 06:10
怎么做?老师?我不会
2年级课文猴子种树是童话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18 11:46
8。有一天,一条蛇被猎人用刀砍成了三截,一只麻雀看见奄奄一息的蛇,觉得它可怜,于是用泥巴把蛇接了起来,再用天河里的水喂蛇喝了下去,奇迹出现了,蛇居然活了,它看见麻雀救了自己,就动情地对麻雀说:“是你救...
全文
槐树的课文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2 02:56
现代诗可以吗?..我只学过纪弦的《一片槐树叶》..(人教版初中课本)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