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问题

2023-11-30 03:23

1个回答
作品原文: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读解赏析: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关问答
道德两难故事法
1个回答2024-02-09 03:25
是指一个故事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有没有关于小学德育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故事啊~??
1个回答2024-02-29 06:25
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他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以下就是一个很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两难问题”:假...
全文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 )
1个回答2024-01-29 16:47
D
关于道德难题的小故事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2-12 10:32
1.路上捡到钱包,是你选择揣自己兜里?还是选择揣自己兜里?或者还是选择揣自己兜里? 2.看到有人偷东西,你是假装没看到?还是假装没看到?或者还是假装没看到? 3.坐车时看到有9个月的孕妇,你是不让...
全文
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
1个回答2024-01-18 23:31
C 解析: 本题考查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相关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
全文
德国留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不难?
1个回答2024-01-30 14:35
1,德国的理工类是很发达的,所以这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很好找工作,不管是在德国还是回国之后,。 2,并且德国的教育体制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学习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工作之后会体现出它的用武之地。 3,...
全文
[名词解释]道德两难故事法
1个回答2024-02-07 03:17
是指一个故事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为什么教育要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1个回答2024-02-05 18:09
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1958芝加哥拿博士位,1959耶鲁任助教,1962——1968任教于芝加哥;1968起转任哈佛教授、哈佛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主任.认知结构主义派代表物,提:校道德教育目促进道德判断能...
全文
道德两难故事法谁提出的?
1个回答2024-01-18 23:23
道德两难故事法谁提出的? 柯尔伯格提出的。柯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 (L.Kohlberg) (1927-1987)美国心理学家,1958...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