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文言文幼者任牧牛译文

2023-11-30 14:41

1个回答

1. 杨继盛,字仲芳文言文使牧牛到最后举乡试原因

杨继盛,字椒山,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徐阶丞赏之。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覃思律吕之学,手制十二律,吹之声毕和。邦奇大喜,尽以所学授之,继盛名益著。召改兵部员外郎。

我觉得,他之所以会中举,是因为“益自刻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发奋图强。首先,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最后,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2. (三)(9分)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小题1:(1)看见 (2)告诉,对……说 (3)更加小题2: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小题3:(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小题1:点评:本题不难,唯一难解字“任”文段下提供了释义。

翻译文言句子,要将意思翻译正确,句子写的通顺,就不能只将字词义生硬的叠加,而要将字词义略加变通,比如本句中的“任牧牛”“任学”,“担负放牛”“担任学习”是不通顺的,应该在后面加上“这件事”。小题3:试题分析:“哪些”,写出二条即可。

抓住“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幼者任 ② 牧牛,乃不任学耶?”“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 ③ 国子监”这三句来理解,一是喜爱学习,二是自信能学习,三是坚持学习终有所成。

点评:本题虽为课外文段,但内容浅显,疑难字不多。抒发感想,先要把文章内容了解清楚,可抓住文章中心意思或某一点,或从故事表现的意义,或从人物的精神表现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想。

3. 急求《杨继盛传》翻译,要完整的,给高分

杨继盛,字仲芳,是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跟从尚书(官名)韩邦奇游学,深入钻研乐器的学问,亲手制作十二律,吹出来的声音全合乎音律,韩邦奇非常高兴,将所学的全部传授给他。杨继盛的名气更加显著,征召改任兵部员外郎。俺答蹂躏京师,咸宁侯(官爵名)仇鸾因为尽力于王事的缘故而受宠。皇帝命令仇鸾担任大将军,倚靠他来对付敌寇;仇鸾心中胆怯,非常畏惧敌寇。于是请求开设互市买卖马匹,希望与俺答媾和,侥幸没有战斗,巩固皇上对自己的恩宠。杨继盛认为耻辱未雪,就急于议和,显示自己软弱,太辱没国家,于是上奏说了十不可、五谬误。

奏疏呈入,黄帝很是动心,下诏让仇鸾以及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严嵩、徐阶、吕本,兵部尚书赵锦,侍郎聂豹、张时彻议论。仇鸾挥臂骂道:“小子没有亲眼目睹敌寇,难怪他轻视敌人。”众大臣就说,派遣出使的官员已经上路,形势难以中止。皇帝还是犹豫,仇鸾又进呈密疏,于是将杨继盛关进钦犯监狱,贬为狄道典史。狄道杂居番人,习俗很少懂得诗书,杨继盛挑选了子弟中出众的一百多人,聘请三位经师教授他们。卖掉所乘的马匹,拿出夫人的服装,卖掉田地资助生员。县里有煤山,被番人占据,百姓要到两百里外去砍柴,杨继盛召集番人教谕他们,都服从说:“杨公即使需要我们的营帐也给,何况煤山呢!”番民深信爱戴他,呼做“杨父”。

不久俺答数次违约入犯,仇鸾的 *** 败露,背上生毒疮而死,陈尸示众。黄帝才回忆起杨继盛的话,不久升迁为诸城的知县。一个多月后就调任南京户部主事。三日后升迁刑部员外郎。在这时,严嵩最受宠专权,忌恨仇鸾凌驾自己,心里高兴杨继盛首先攻击仇鸾,想马上使他显贵,后改任兵部武选司。然而杨继盛厌恶严嵩更甚于仇鸾,而且想到自己被贬,一年内四次迁任官职,想报答国恩。到任才一个月,就起草弹劾严嵩的奏章。

疏奏呈上,皇帝已经生气。严嵩看到召问裕、景二王的言语,很高兴,认为可以指此为罪行,罗织罪名密奏皇帝;皇帝更加大怒,将杨继盛关入钦犯监狱,诘问为何要引二王?杨继盛说:“除了二王谁不害怕严嵩?”供词呈上,杖打上百,命令刑部定杨继盛的罪。

关了三年,有人替他向严嵩求救。严嵩同党胡植、鄢懋卿害怕地说:“公没有看见过养老虎的人吗?将自留祸患。”严嵩点头同意,恰逢都御史张经、李天宠犯罪判死刑,严嵩猜测皇帝意图必然要杀这两人,等到秋审,就附上杨继盛的名字一并上奏,得到回报。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斩于西市,年仅四十岁。

4. 谁知道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整篇文章的翻译

一、译文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母亲死亡。继母妒嫉他,让他放牛。杨继盛经过里塾,看见里面的儿童读书,心好之。因而对他的哥哥说,请求能够跟从塾师学习。哥哥说:“你还小,学什么?”

杨继盛说:“年龄小能放牛,就不能学习吗?”哥哥将这些对父亲说了,父亲让他学习,但还要牧牛。杨继盛十三岁时,才能够从师学习。家庭贫困,学习越发刻苦自厉。乡试中举,毕业国子监,徐阶很欣赏他。

二、原文

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

兄曰:“若幼,何学?”继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学耶?”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举乡试,卒业国子监,徐阶丞赏之。

三、出处

《明史》列传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 *** 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二、作品赏析

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本纪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

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编年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三、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晚景凄凉,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5. (三)(9分)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

小题1:(1)看见 (2)告诉,对……说 (3)更加小题2: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小题3:(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尽力克服各方面的障碍。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3)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小题1:试题分析:“睹”的意思好理解,“语”在古文中常用作短语“对……说”。

“益”有多义,另有“好处”的意思。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古文中常用字语,从句中可判断。

本篇是课外文段,可借助文下注释大致了解文段内容,对解释字词有一定的帮助。小题2:试题分析:“者”在句中指代“人”,“耶”表示反问语气。

点评:本题不难,唯一难解字“任”文段下提供了释义。翻译文言句子,要将意思翻译正确,句子写的通顺,就不能只将字词义生硬的叠加,而要将字词义略加变通,比如本句中的“任牧牛”“任学”,“担负放牛”“担任学习”是不通顺的,应该在后面加上“这件事”。

小题3:试题分析:“哪些”,写出二条即可。抓住“里中儿读书,心好之”“ 幼者任 ② 牧牛,乃不任学耶?”“益自刻厉。

举乡试,卒业 ③ 国子监”这三句来理解,一是喜爱学习,二是自信能学习,三是坚持学习终有所成。点评:本题虽为课外文段,但内容浅显,疑难字不多。

抒发感想,先要把文章内容了解清楚,可抓住文章中心意思或某一点,或从故事表现的意义,或从人物的精神表现来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想。 。

相关问答
(三)(9分)杨继盛,字仲芳,容城人。七岁失母。庶母 ① 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
1个回答2024-01-23 04:48
小题1:(1)看见 (2)告诉,对……说 (3)更加 小题2:年纪小的人可以担负得起放牛这件事,竟然担负不了读书这件事吗? 小题3:(1)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前提。 (2)要想学有所...
全文
王更新明朝那些事哪一集讲杨继盛
1个回答2023-04-16 14:17
第四部第十一章 勇气
明朝大臣杨继盛后人都有谁 如何评价杨继盛
1个回答2022-12-26 08:58
明朝官员。对嘉靖帝进行“死柬”,最终被严嵩严党谋害。
天下3牧牛任务怎么做
1个回答2023-01-09 18:20
应该不是吧。。。
张牧寒门继承人杨兔是女主吗(小说)
1个回答2023-08-21 02:46
看过才知道,,,,
求杨继盛绝命诗意思
3个回答2022-05-28 16:55
浩气还太虚,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 留作忠魂补。 意思是“他一心报国,胸有正气,这一生没有报国,只求死后报国”,瞎写的,见谅!
杨继盛巧对趣话讲了几件事
1个回答2024-03-04 13:55
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士。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
全文
趣味对联故事:杨继盛巧对趣话
1个回答2024-01-18 20:10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
全文
杨继盛好学文言文
1个回答2023-11-07 09:04
1. 杨继盛七岁失母文言文翻译 杨继盛,七岁母亲去世。 继母很爱护他,让他去放牛。继盛路过村里的学堂,看见同龄的小孩子在读书,心里非常羡慕他们。 于是把这个愿望对哥哥说了,请求让他...
全文
为什么说杨继盛是明朝第一硬汉?原因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3-01-04 04:20
这是由于他的表现非常的勇猛,而且他根本就不怕疼。这是由于他曾经亲自为自己割肉断经,而且别人看了都受不了,他自己却面无表情,所以才会被称为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