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临,岳母为何慌忙抱小岳飞躲到缸中?

2023-12-01 07:27

4个回答
因为她的母亲不会游泳,而且认为躲在水缸中可以去很好地避开洪水。
文|飞鱼说史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虽然现如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但不可否认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依然会损失惨重,甚至有时候需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比如说洪水。

在洪水到来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却只能望洋兴叹,毕竟洪水无情,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之危,不过现在我们应对洪水的能力已经提高了不少,至少有人一直替我们负重前行,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但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面对洪水,更多地只能靠自己,而结局也可想而知,能侥幸捡条小命,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

当然在很多时候,面对洪水,人们并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会竭力思考,尤其在这个时候,母爱往往会最大限度被激发,甚至有些母亲为了孩子能活命,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

而在宋朝时期,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岳飞,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便经历了一场洪水,当然小岳飞并没有在洪水中丢了小命,要不然就没有岳飞长大后的英勇事迹了。

面对洪水,小岳飞是如何保住小命的呢,并不是因为他有神功护体,也不是因为他天生自带主角光环,而是他有一个好妈妈,就是后来在岳飞后背刺字的岳母。

那么岳母是如何做的呢?

按照现在的想法,应该是赶紧找一个高处,并且找到牢靠的大树之类物品固定住自己,以免被洪水给冲跑。

但是机智的岳母可不是这样做的,她慌忙抱着小岳飞躲到“缸”中,而这缸随着洪水一直漂啊漂,最后还被洪水吹到了岸边,他们得救后,岳母不禁感叹:这缸真结实。

我们就以岳母救子这一细节,来说说宋朝的“缸”。

岳母:我先纠正一点,我和小岳飞躲进的是瓮,不是缸。
说到岳母在洪水中的机智表现,不少人或许会觉得两个大活人躲到了缸中,随着洪水一路漂,缸不仅没有倒也没有被撞破,难道是岳母在家没事就练习如何“驾驶”缸,亦或者这缸镀了铜,这真是太扯了。

想必,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不过这件事却是正儿八经被记载在《宋史·岳飞传》中的,原话是这么记载的:

(岳飞)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这句话的意思的是岳飞还没有满月的时候,河道决堤,发生了大洪水,洪水呼啸而至,岳母赶紧抱着岳飞躲到了瓮中,躲在瓮中的两人,就随着洪水一直漂,后来就被洪水冲到了岸上,两人都活了下来,当时的人都觉得很是奇异。

说到这,想必各位看官就看出了蹊跷,因为《宋史》中记载的是岳母和岳飞躲进的是“瓮”,而不是缸,不过我们现在人却一直把瓮当成了缸,那么瓮和缸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差别并不大,最主要的是“口”不同,用古人的话来说,便可这样解释:瓮,形如缸,缩口,缸,形如瓮,敞口,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敞口,一个是缩口,以前在我们在家中盛水的一般都是敞口的缸,而古时候酿酒用的一般都是缩口的瓮。

躲在瓮中在洪水中逃亡究竟是否有可行性?
明白了缸和瓮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其实躲在瓮中在洪水中逃亡其实是可能的,原因就是瓮的口小,而瓮身是大的,再加上两人的重量,当瓮沉到瓮身最大处,便可以依照水的浮力不在下潜,而瓮上下小,中间大,这在水中也能形成足够的稳定性。

所以,利用瓮在洪水中逃生并不一定是杜撰,当然这里也只能是瓮而不能是缸,缸的口是敞口,而底部又比较小,这样的话在水中是根本没有稳定性的,更别说躲在其中,随着洪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漂流了。

说到这,或许有人又要有疑问了,觉得宋朝时期的瓮真的能烧制的那么大吗,一个成年人加一个婴儿都能躲在其中,这瓮得有多大呢?

其实在唐朝已经可以烧制相当大的瓮了,比如在印尼附近海域曾经打捞出晚唐时期的沉船,在沉船里面发现了有一米高,半米多宽的唐代大瓮,到了宋朝这种工艺被一直传承也不奇怪。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纪》,说的是武则天任用的两位酷吏来俊臣和周兴的故事,既然唐朝的瓮已经能把一个成年人男子都给“请”进去,宋朝的瓮装一个女子和一个婴儿似乎也并不奇怪了。

司马光:我砸的其实也是瓮,而不是缸
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缸也好,瓮也罢,都是用土烧制的,这也就是说,在硬度上是有欠缺的,那么岳母和小岳飞藏身的瓮,为何跟随洪水漂流都没有破呢?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瓮在漂流的过程中并没有碰到硬的东西,宋朝时期的建筑物还多以木质结构为主,钢铁之类的硬物更是少得可怜,如果没有外力刻意打砸,坚硬的瓮还是很难破的。

说到这,我们就要说说宋朝另外一则关于“瓮”的故事了。

司马光,这名字想必大家都熟,毕竟现在依然流传着他砸缸的传说。

如《宋史》记载: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由此可见,司马光砸的根本也不是缸,是瓮,他急中生智搬石头砸瓮,也是因为瓮口太小了,救人根本不方便,还是把瓮给砸烂来得更快。

司马光的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宋朝时期,这种大瓮其实已经非常流行和实用了,当时人们用水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水龙头拧开就来水了,而是要去很远的地方打水,所以古人便会将打来的水倒入瓮中,以便不能外出打水时再用。

当然也可以放在庭院中,在下雨天收集雨水,从而可以洗衣服,而司马光的小伙伴就掉进庭院中的装满水的大瓮中了。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从岳飞和司马光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宋朝时期的瓮的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瓮在民众的生活中也是非常稀松平常的物品。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因为在古代没有较高的建筑,跑也来不及了,所以放在缸里头还有逃生的机会。

文|飞鱼说史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虽然现如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但不可否认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依然会损失惨重,甚至有时候需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比如说洪水。

在洪水到来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却只能望洋兴叹,毕竟洪水无情,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之危,不过现在我们应对洪水的能力已经提高了不少,至少有人一直替我们负重前行,为我们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但是生活在古代的人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面对洪水,更多地只能靠自己,而结局也可想而知,能侥幸捡条小命,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

当然在很多时候,面对洪水,人们并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会竭力思考,尤其在这个时候,母爱往往会最大限度被激发,甚至有些母亲为了孩子能活命,连自己的命都能豁出去。

而在宋朝时期,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岳飞,还在襁褓中的时候,便经历了一场洪水,当然小岳飞并没有在洪水中丢了小命,要不然就没有岳飞长大后的英勇事迹了。

面对洪水,小岳飞是如何保住小命的呢,并不是因为他有神功护体,也不是因为他天生自带主角光环,而是他有一个好妈妈,就是后来在岳飞后背刺字的岳母。

那么岳母是如何做的呢?

按照现在的想法,应该是赶紧找一个高处,并且找到牢靠的大树之类物品固定住自己,以免被洪水给冲跑。

但是机智的岳母可不是这样做的,她慌忙抱着小岳飞躲到“缸”中,而这缸随着洪水一直漂啊漂,最后还被洪水吹到了岸边,他们得救后,岳母不禁感叹:这缸真结实。

我们就以岳母救子这一细节,来说说宋朝的“缸”。

岳母:我先纠正一点,我和小岳飞躲进的是瓮,不是缸。

说到岳母在洪水中的机智表现,不少人或许会觉得两个大活人躲到了缸中,随着洪水一路漂,缸不仅没有倒也没有被撞破,难道是岳母在家没事就练习如何“驾驶”缸,亦或者这缸镀了铜,这真是太扯了。

想必,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不过这件事却是正儿八经被记载在《宋史·岳飞传》中的,原话是这么记载的:

(岳飞)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这句话的意思的是岳飞还没有满月的时候,河道决堤,发生了大洪水,洪水呼啸而至,岳母赶紧抱着岳飞躲到了瓮中,躲在瓮中的两人,就随着洪水一直漂,后来就被洪水冲到了岸上,两人都活了下来,当时的人都觉得很是奇异。

说到这,想必各位看官就看出了蹊跷,因为《宋史》中记载的是岳母和岳飞躲进的是“瓮”,而不是缸,不过我们现在人却一直把瓮当成了缸,那么瓮和缸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差别并不大,最主要的是“口”不同,用古人的话来说,便可这样解释:瓮,形如缸,缩口,缸,形如瓮,敞口,所以这两者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敞口,一个是缩口,以前在我们在家中盛水的一般都是敞口的缸,而古时候酿酒用的一般都是缩口的瓮。

躲在瓮中在洪水中逃亡究竟是否有可行性?

明白了缸和瓮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其实躲在瓮中在洪水中逃亡其实是可能的,原因就是瓮的口小,而瓮身是大的,再加上两人的重量,当瓮沉到瓮身最大处,便可以依照水的浮力不在下潜,而瓮上下小,中间大,这在水中也能形成足够的稳定性。

所以,利用瓮在洪水中逃生并不一定是杜撰,当然这里也只能是瓮而不能是缸,缸的口是敞口,而底部又比较小,这样的话在水中是根本没有稳定性的,更别说躲在其中,随着洪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漂流了。

说到这,或许有人又要有疑问了,觉得宋朝时期的瓮真的能烧制的那么大吗,一个成年人加一个婴儿都能躲在其中,这瓮得有多大呢?

其实在唐朝已经可以烧制相当大的瓮了,比如在印尼附近海域曾经打捞出晚唐时期的沉船,在沉船里面发现了有一米高,半米多宽的唐代大瓮,到了宋朝这种工艺被一直传承也不奇怪。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出自《资治通鉴·唐纪》,说的是武则天任用的两位酷吏来俊臣和周兴的故事,既然唐朝的瓮已经能把一个成年人男子都给“请”进去,宋朝的瓮装一个女子和一个婴儿似乎也并不奇怪了。

司马光:我砸的其实也是瓮,而不是缸

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缸也好,瓮也罢,都是用土烧制的,这也就是说,在硬度上是有欠缺的,那么岳母和小岳飞藏身的瓮,为何跟随洪水漂流都没有破呢?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瓮在漂流的过程中并没有碰到硬的东西,宋朝时期的建筑物还多以木质结构为主,钢铁之类的硬物更是少得可怜,如果没有外力刻意打砸,坚硬的瓮还是很难破的。

说到这,我们就要说说宋朝另外一则关于“瓮”的故事了。

司马光,这名字想必大家都熟,毕竟现在依然流传着他砸缸的传说。

如《宋史》记载: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由此可见,司马光砸的根本也不是缸,是瓮,他急中生智搬石头砸瓮,也是因为瓮口太小了,救人根本不方便,还是把瓮给砸烂来得更快。

司马光的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宋朝时期,这种大瓮其实已经非常流行和实用了,当时人们用水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水龙头拧开就来水了,而是要去很远的地方打水,所以古人便会将打来的水倒入瓮中,以便不能外出打水时再用。

当然也可以放在庭院中,在下雨天收集雨水,从而可以洗衣服,而司马光的小伙伴就掉进庭院中的装满水的大瓮中了。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从岳飞和司马光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宋朝时期的瓮的烧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瓮在民众的生活中也是非常稀松平常的物品。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相关问答
岳母抱着小岳飞坐到缸中躲避洪水,缸里有两个人为何不沉?
3个回答2023-10-18 15:41
因为体重轻。岳母和小岳飞体重都不重,所以缸不会沉。
岳飞的母亲根本不识字,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的故事是怎么来的?
1个回答2024-02-12 20:49
岳飞的母亲不识字,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只是人们以讹传讹罢了,不过都是为了突出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 岳飞背上刺的字其实年代非常久远,而且岳母并不认识字。岳母在当时只是一个务农的妇人,没有学过字,...
全文
岳飞,岳母在岳飞背上刻的是什么?
3个回答2022-09-12 15:56
精忠报国,不过这应该是假的,
岳飞的母亲是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2-21 07:14
岳母刺字 编辑 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专岳母刺字的故事,属历史上却查无依据。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岳...
全文
要去见未来的岳父和岳母,心里很慌,要怎么办?
2个回答2023-01-22 07:37
见未来的岳父岳母有点紧张是很正常的。但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信一点。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放开一点。你越紧张就越害怕。放轻松一点没有关系的。
岳母刺字中,岳飞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岳飞的?
4个回答2023-12-03 03:58
岳飞的母亲把“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岳飞的后背,教育岳飞忠于祖国、报效祖国。
谁知道岳母刺字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0 05:34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 岳母刺字 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
全文
岳飞母亲为什么要在岳飞后背刺字
1个回答2023-11-24 21:24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岳飞的事迹可是在全国都非常出名的,他在南宋可是非常著名的将领,更是一位民族英雄。而且关于他的那个岳母刺字的故事可是很早就有听过了。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由,岳飞的母亲为什...
全文
岳飞的一些小故事,关于岳飞的诗
1个回答2024-01-29 19:19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
全文
岳飞的一些小故事,关于岳飞的诗
1个回答2024-01-29 09:13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贫寒,二十岁应募为“敢战士”,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统率岳家军大破金兵于郾城,进军朱仙镇,准备渡...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