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之儒文言文

2023-12-03 18:55

1个回答

1. 鲁国之儒的译文

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晓得地理,身上佩带用五彩丝线系的玉块的表示遇事懂得果断.真正有这样道术的儒士,未必都穿着这样的服装,穿着这样的服装的人,未必真正有这样的道术.你原来一定不相信这些话,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一道命令:凡是没有这样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于是鲁哀公真的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过了五天,鲁国便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了.独有一个男子汉,穿着儒士服装站在宫殿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问他国家大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都对答如流.庄子说:“以鲁国这样大,但是真正的儒士只有这一个人罢了,可以说得上多吗?"。

2. 急需 鲁国之儒

解释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

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晓得地理,身上佩带用五彩丝线系的玉块的表示遇事懂得果断。

真正有这样道术的儒士,未必都穿着这样的服装,穿着这样的服装的人,未必真正有这样的道术。你原来一定不相信这些话,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一道命令:凡是没有这样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于是鲁哀公真的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过了五天,鲁国便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了。

独有一个男子汉,穿着儒士服装站在宫殿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问他国家大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都对答如流。

庄子说:“以鲁国这样大,但是真正的儒士只有这一个人罢了,可以说得上多吗?"这则寓言用严峻的方法,考验了鲁国儒士的真假,戳穿了“举国而儒服”的假象。是不是真有知识,够不够真正的儒士,不能只看服装,只看外表标志,而必须在实践中考核、检验。

庄子建议的一道号令,戳穿了多少徒有其表的冒牌货。而那位丈夫却毫无惧色,迎险而立,对答如流,百问不倒,表现了真正儒士的雄风。

字的解释全到 果断 这样 穷尽 号令、命令。

3. 儒服与儒士 文言文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僻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选自《庄子·田子方》。

【译文】一天,庄子进见鲁哀公。

哀公说:“鲁国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学说的人极少。”

庄子反驳道:“不然,鲁国的儒士很少。”

哀公听了,反诘说:“鲁国上下尽着儒士衣服,怎么能说儒士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头戴圆形帽的儒士,知晓天时;脚穿方形鞋的儒士,通达地理;身佩彩络美玉的儒士,理事决策,当机立断。真正有这种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种服装。穿这种服装的人,未必懂得这种学问。您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你可以通令全国:‘不通儒学而穿儒服的人,处以死罪。’试看结果如何?”

于是,哀公照此发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国居然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独一位丈夫,身着儒装,气宇轩昂,站立在宫廷门口。

哀公马上召见,询问国家大事,果然满腹经纶,应对自如。

庄子说:“鲁国作为儒家的故乡,只有一名儒士,能算多吗?”

【题旨】看人看事,不能光看形式,而要看内容。为人也不要只求表面,而要有真才实学。

许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势同水火,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庄子一日到鲁国见到了鲁国群哀公。鲁国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都是儒士,谈的是儒书。”

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么能说少了呢?”

“名符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方指地,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4. 翻译一段古文,张居正大传中的

张居正《与王继津论君臣之义》【原文】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师师济济,各效其能,岂必人为禹稷,位皆百揆,而后惬于心哉?诚欣于时世之遇也。

方今尧舜在上,属任忠贤,仆躬履贯鱼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贤者,效之于上。士生于今,义无所逃,以其时则可矣。

公乃独傲然远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时,此愚蒙之所未譬也。虽然,人各有志,何可相强?聊为道其区区如此,惟高明裁之。

【译文】唐尧和虞舜的时代,(天下)设有九个中央大官十二个州的官员,人才济济,(大家)各自(为国家)效力,岂能人人一定都称为大禹、后稷,职位都在宰相,而后才能心里痛快呢?实在是为遇上这样美好的时代而高兴啊。如今像尧舜一样的圣君在上,任用忠心贤明之人,我亲身履行向皇帝推荐贤才的职责,日夜勤勉,任命天下的贤才,为皇上效力。

士人生在当今的时代,在道义上无所逃避,根据时势来做就可以了。您却高傲地远游,慨叹仰慕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嘲笑夏禹和契那样的贤才,自己想逃过不可逃避的本分,而背弃不易遇到的美好时代,这是愚昧不明的心还没有通明啊。

虽然这样,但是人各有志,怎么能够勉强您呢?暂且为您说一说我如此的心意,只希望高明的人来裁断是非吧。【注释】1、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

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唐 虞之际,于斯为盛。”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时代以前。”

2、九官:古传舜设置的九个大臣。《汉书·刘向传》:“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颜师古注:“《尚书》:禹作司空,弃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论 *** 书》:“虽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于太尉,未可为比。”

后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员。《南齐书·乐志》:“六典联事,九官列序。”

宋叶适《纪纲一》:“自尧舜已来,外有岳牧,内有九官,一以制度,颁以文告。”3、十二牧:传说中舜时十二州的长官。

《书·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蔡沉集传:“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顺之《廷试策》:“虽哲如尧舜,而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内则九官、十六相以为岳牧之倡,外则四岳、十二牧以任总领之责。”

清侯方域《朋党论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恺之贤,必与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后泛指古代地方长官。

清魏源《〈圣武记〉叙》:“尝观周、汉、唐、宋、金、元、明之中叶矣……人见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也。”4、师师:众多貌。

宋苏轼《紫宸殿正旦教坊词》:“欲识太平全盛事,师师鵷鹭满云台。”章炳麟《肃政箴》:“师师群吏,布在九共。”

5、济济: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

毛传:“济济,众多也。”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李劼人《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6、百揆(kuí):总理国政之官。《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蔡沉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犹周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唐虞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王安石《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张居正《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帝舜起匹夫,摄百揆。

及为天子,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好问,好察迩言。”7、惬心:快心,满意。

《后汉书·杨彪传》:“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甫,天下莫不惬心。”唐元结《游潓泉云泉上学者》诗:“惬心则自适,喜尚人或殊。”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常有一词作成,自己亦既惬心,似乎不必再改。”8、属任:委任,任用。

《史记·萧相国世家》:“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项王喑呜叱咤,千人皆靡,然不能属任贤将,特匹夫之勇耳。”

宋苏辙《论张颉不可用札子》:“臣屡以为言,而朝廷属任义问之意不衰。”清徐乾学《通议大夫纳兰君墓志铭》:“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属任之者非一日矣。”

9、仆:用于自称的谦词,我。10、躬履:亲身履行。

《孔丛子·嘉言》:“(仲尼)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汉书·宣帝纪》:“孝武皇帝躬履仁义。”

《北史·裴侠传》:“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11、贯鱼:《易·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王弼注:“贯鱼,谓此众阴也,骈头相次,似贯鱼也。”高亨注:“贯,穿也。

贯鱼者个个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顺序……爻辞言:统治者如贯鱼之排定顺序,用宫人而宠爱之,轮流当夕,则宫人不致争宠吃醋,相妒相轧,乃无不利。”后因指以次进御,不偏爱。

《后汉书·文苑传上·。

5. 【谁知道古文翻译李君山房记】

【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拄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展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的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仗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相关问答
儒林外史鲁小姐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07 06:44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婚后,鲁小姐才貌双全,而蘧公孙的文采学识很一般,却也无可奈何。邹吉甫来到娄府,又谈到了杨执中,决定再次去拜访。见面后,相谈甚欢。因蘧公孙学...
全文
鲁国之儒中庄子是如何让鲁公相信鲁国少儒的
1个回答2023-11-30 16:31
庄子建议国君发布一道号令:凡是没有通天文地理的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故事: 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
全文
鲁国之儒的注释
1个回答2022-10-25 12:56
为:信仰,学习 方:道术 周:庄子,名周 圜者:圆顶的帽子 句屦:方形的鞋子。句:方 缓佩玦:用五色的丝绳穿系玉玦
鲁国少儒士的作者是谁
1个回答2023-12-03 21:24
庄子。鲁国少儒士是出自《庄子·田子方》,寓意是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作者是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
全文
儒术和儒术和儒家思想一样吗?
1个回答2023-03-24 23:56
当然是不同。
什么是大儒,什么又是小儒?有什么区别
3个回答2022-05-13 10:11
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
全文
儒林外传是儒林外史吗
1个回答2024-01-18 15:28
不喊悉是。《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名著,作者是枣袭明人吴承恩,它是明朝三大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而《儒林外传》是中国清朝著凳渗兄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散文集。两者关系并不...
全文
儒眼看佛,佛不得不儒;佛眼看儒,儒不得不佛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1-01 03:05
佛家有个说法:佛心自现。 应该是说自己看别人也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吧。
儒眼看佛,佛不得不儒;佛眼看儒,儒不得不佛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5-08 08:42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唯心造。 佛的眼里众生都是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四十万所中小学学生晨读宪法 宪法上都说了啥
1个回答2024-06-19 15:48
选择宪法序言及正文中的适当章节、条款,组织学生集体朗读。~~~~适当是什么意思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