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

2023-12-03 19:11

2个回答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是:

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贤臣。这句话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孙叔敖有智,知不以利为利矣。”意思是说,孙叔敖非常聪明,他知道利益并不是唯一的追求,而是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境界。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价值观应该超越眼前的利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和精神追求。它告诉我们,人不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应该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和人类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白话释义: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

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道家的优点与包容性。

文章简介: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 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 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 “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116贝贝爱
2019-05-14

关注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白话释义: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

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

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道家的优点与包容性。

文章简介: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 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 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 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 “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
相关问答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是什么意思 孙叔敖之知的译文
1个回答2023-12-11 10:42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是:孙叔敖的智慧就在于他懂得不把世俗的利益看作利益。“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出自《吕氏春秋·异宝》,这句话说明了孙叔敖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原因。 ...
全文
孙叔敖是什么人
1个回答2024-02-22 15:24
孙叔敖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楚国期思邑(治所在信阳淮滨县)潘乡(信阳固始县)人,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被举于楚国令尹,...
全文
孙叔敖是什么样的人物?
1个回答2024-02-23 21:42
孙叔敖的故事:荒丘的福音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名臣,在他重病缠身的时候,他告诫儿子说:“大王有很多次要赐给我封邑,我都没有接受,这样做是为了在我升天以后,大王会给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千万不要接...
全文
孙叔敖,是什么时期的人
1个回答2022-09-22 18:00
是春秋时期的人
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1个回答2024-03-16 18:29
孙叔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据记载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孙叔敖用三年时间治理楚国,使得楚国国力迅速增强,使得楚庄王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同时也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
全文
孙叔敖之知,知不利为矣的文言文翻译
1个回答2022-09-05 15:56
文言翻译需要上下文的结合才能翻译正确!单句难译!
孙叔敖戒子
1个回答2024-03-18 09:58
临终戒子(孙叔敖)
《孙叔敖戒子》讲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3-17 21:42
孙叔敖疾,将死,戒(1)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2)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3)。楚、越之间有寝之丘(4)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5)。荆(6)人畏鬼,而越人信禨(7)。可长有...
全文
为什么孙叔敖会看中“寝之丘”而让儿子请求楚王封赐给他?孙叔敖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2 23:02
为官者大多因一时的贪婪而遭致灭门大祸,而孙叔敖是有为得道之人,明白贪婪不会有好的结果,“知子莫若父”,作为一个父亲,他不会让自己看透的事情,也不去做的事被自己的儿子承受不良的结果。最根本的是:伴君如...
全文
楚相孙叔敖
1个回答2023-12-02 16:36
  乘栈车服牝马持廉为相颂千秋 遵川谷溉沃畴治水利民泽万事         荆州楚国名相,天下第一循吏 ‘’孙叔敖‘’ 和他的几个小故事。         孙叔敖,苏氏,字孙书...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