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2023-12-15 23:58

3个回答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白璧三献】: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才怀隋和】:才:才能;隋:隋侯珠,春秋时代非常名贵的宝珠;和:和氏璧,春秋时极有名的宝玉。形容具有罕见的才能。

【楚璧隋珍】:指和氏璧与隋侯珠。比喻杰出的人才。

【和隋之珍】: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像和氏璧和隋侯珠那样的珍贵宝物。形容极其珍贵或极为难得的东西。

【荆山之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随珠和璧】: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

【随珠荆玉】: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同“随珠和璧”。

【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瑕不掩瑜

洁白无瑕

白璧无瑕

和氏献璧

完璧归赵

受命于天

隋珠和璧

随珠荆玉

相关问答
和氏献璧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11:44
首先这篇文言文主要是韩非子借由和氏璧的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主君的重用而写。 从不同角度出发: 从献宝者来说:这个故事说明献宝者即怀才不遇之人应时刻做好为自己的才能牺牲的准备;也说明理应...
全文
与和氏献璧有关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9 20:51
完壁归赵 负荆请罪
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4 05:48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白璧三献】: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
全文
和氏献璧演变而来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6 16:27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版国;本指蔺相如权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白璧三献】: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
全文
“和氏献璧”的典故出自那里,故事大致内容怎样
1个回答2024-03-05 14:50
楼主你好,“和氏献璧”出自《韩非子·和氏》 故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
全文
关于玉石的故事,如《和氏献璧》·《完璧归赵》
1个回答2022-10-05 12:42
和氏献璧课文
和氏献璧常用来比喻什么
1个回答2023-11-29 22:06
和氏璧,开拓被埋没,其价值世人不认可,到后来人们才为之惊叹。揭露世风的败坏,对世人不良思想行为进行了嘲讽。 比喻坚持或是说才华总是被埋没。
翻译《和氏献璧》
3个回答2023-11-29 00:27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来未经雕琢的璞玉,拿去献给楚国国君楚。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
全文
和氏璧的卞和献玉
1个回答2024-01-22 18:42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
全文
和氏献璧从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13 17:05
卞和伤心的不是自己的脚被砍掉了,他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真的被说成假的,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最让人伤心的原因啊!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