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

2023-12-22 22:36

1个回答
《梅子鸡之味》并不是一部关于美食的电影,它是由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出品的文艺片。改编自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绘本,故事的原型是作者的伯父,一位伊朗著名的音乐家。

故事听起来有点荒诞:主人公纳沙阿里因为妻子弄坏了他的小提琴,决定绝食自尽。在他临终前的8天,回顾自己的一生,十分慨叹命运弄人,虽然面对死神,他多少还是有点后悔。但一切都无可挽回,只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年轻时的纳沙阿里一直生活在弟弟的阴影下,因为他的优秀,老师永远会当着大家的面批评自己。好在他对音乐天生敏感,所以后来避开了普通学业上的发展,去学习小提琴。拜到名师让他的技艺炉火纯青,但老师始终对他不满意。因为他的琴声中缺乏情感,没有那种难以捕捉的呼吸。

好在命运赐给他一位缪斯女神。在钟表店里他邂逅了店主美丽的女儿依兰,魂牵梦绕,钟情难忘。两人很快堕入爱河,本以为可以携手到老,店主却很明确地拒绝了他的求婚。理由是一个穷音乐家无法养活妻儿,他给不了女儿物质上的保障。

依兰顺从了父亲,纳沙阿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的心上人跟他人结婚。但因为这段痛苦的情感经历,他学会如何在拉琴的过程中运用好呼吸。爱人的离去却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终于可以把握情感中若有若无的叹息,琴声仿佛是他的心声……

老师说已经没有东西可以教他,就把自己珍藏的小提琴赠送给他,这把小提琴属于伟大的音乐家,已经代代相传很久。纳沙阿里带着这把琴游走世界,成为了了不起的小提琴家。他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对情感的美好眷恋,以及失去挚爱的忧伤。

在外游走20多年后,他回到了故乡,并在母亲的安排下与自己不爱的女人结婚,生儿育女。虽然他也努力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丈夫和父亲,但内心对音乐的执着却让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妻子因为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变得刻薄挑剔,孩子的粗俗平庸也让他很难接受。

每天深陷在生活的琐碎中令他十分苦恼,而小提琴是他唯一的救赎。但妻子却毁了他最重要的伙伴,让他无所适从。就算他再努力寻找替代品,也无法拉出原来的声音。绝望之中他设计了各种死亡的场景,最后选择了用绝食完结自己的一生……

纳沙阿里的妻子努力做了一道美味的梅子鸡,这曾经是他最爱的食物,然而美味已经无法改变他的决定,更无法挽回两人的情感。昔日里曾经换得他笑颜的梅子鸡,此时却是他们失败婚姻的见证。虽然纳沙阿里临终之前看到了顽皮的儿子跪在那里为他祈祷,多少对生命有些眷恋,但一切为时已晚。

这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也让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以及人活着的责任和意义。纳沙阿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他的选择伤害了所有爱他的人。艺术中极致之美一定伴随着痛苦,但人也总要学会与痛苦和解。
相关问答
梅子鸡之味的幕后制作
1个回答2023-12-22 22:35
在这部电影的浪漫主义的情怀下,隐藏着很多惊悚的元素。通过对纳塞尔生活的闪回,我们明白了他这个人和他的选择。死亡,在这里是使得生命变得完整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电影的母题之一就是讲述复杂的世界和人类谜...
全文
梅子鸡之味想表达什么
1个回答2023-12-23 20:32
梅子鸡之味想表达是阿里音乐灵感的源泉以及阿里心中对于白月光依兰的美好幻想。 《梅子鸡之味》是由法国、德国联合制片的93分钟喜剧影片。该片由玛嘉·莎塔琵、文森特·帕兰德联合执导,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全文
梦见鸡意味着什么?
1个回答2023-10-16 15:00
你经期会有桃花运
一只鸡的故事鸡公煲味道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3-06 18:52
味道很不错呢,我经常去吃。有别于其他家的鸡公煲。
我想请问 一只鸡的故事大盘鸡味道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4-14 02:36
非常好啊,他家的大盘鸡味道很正宗呢。
青梅是什么味的
1个回答2023-03-05 23:02
果肉细脆,酸中带甜,但有一些是微苦或微涩的。
口水鸡是什么味型?
1个回答2023-03-25 23:35
咸鲜微辣微甜
味如鸡肋开头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4 02:41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释义] 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味儿。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嚼:咀嚼。 [语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
全文
三园成语如味如鸡肋
1个回答2024-02-24 21:41
味同嚼蜡 【近义】平淡无味、兴味索然 【反义】饶有风趣、妙语连珠 【释义】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出处】《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蜡。” 【用例】但世人一见了...
全文
味如鸡肋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2-19 16:23
wèi rú jī lèi 成语释义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