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有议论抒情

2024-01-04 16:43

1个回答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于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萤囊映雪

萤囊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映雪讲的是晋代孙康

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相关问答
关于勤奋的论点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9 07:11
论点如下: 勤奋的论点有如下一些:第一,勤奋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第二,不勤奋的人生是平庸的。第三,古往今来的成功者都离不开勤奋。勤奋,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成功的铺路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辛...
全文
找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
1个回答2024-02-14 19:50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天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 问非真好学者。--童第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全文
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
1个回答2024-02-15 09:31
1、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2、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全文
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
1个回答2024-02-16 21:44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关于勤奋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04 01:14
关于勤奋的事实论据有: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第一堂课老师教他画鸡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
全文
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
1个回答2024-02-14 18:39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
全文
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18 08:28
如下: 1、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才的。——华罗庚 2、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人生...
全文
关于勤奋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3 05:47
如下: 1、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才的。——华罗庚 2、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3、人生...
全文
有关勤奋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各五个 快快快!!!
1个回答2024-02-14 18:41
道理论据:(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4)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全文
什么是抒情议论句?
1个回答2022-09-06 08:16
议论抒情句就是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混合使用的方法,在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观点,一般是:先抒情,然后引出议论。你们还真是先进啊,才初一就有了议论啊,我初三才接触这东西!!呵呵,我现在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