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东渡而来

2024-01-06 19:02

1个回答
      1.人不自欺才能不被人欺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526年),正是金风送爽、稻谷飘香的季节,一艘硕大的远洋巨轮徐徐驶入珠江口。一位深目高鼻、赤须虬髯的僧人,迎着猎猎江风,如山般矗立船头。他深邃的目光,透过淡淡的薄雾,久久凝望着中国这块与他的家乡一样古老、神奇的土地。  这艘大船来自遥远的天竺。那位赤足站立在甲板上的僧人,就是注定要改变中国佛教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达摩。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他原是古印度南天竺香至王的三王子。当时,正是这个国家繁荣强盛的时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达摩的两位兄长为了争夺王位,尔虞我诈,斗得你死我活。一直冷眼旁观的香至王,对此十分厌恶,便欲将王位传给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达摩。香至国有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宝珠,它不但是财富、荣耀的象征,也是掌握国家权力、继承国王之位的“凭证”。  于是,香至王郑重地将摩尼宝珠交给了达摩。  两位兄长大为意外,进而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正当他俩暗施诡计,要置达摩于死地时,他却来自投罗网了。  达摩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光耀乾坤的摩尼宝珠,这就是人善良、纯洁的心灵。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而世间的荣华富贵、权力财富,在我看来,犹如砖石瓦砾。”  说完,达摩留下宝珠,轻轻地走了,如同他轻轻来到。  达摩抛下王位,剃度出家,光头赤脚,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也许是宿具善根,他无意当人王,却意外地成了法王--得到般若多罗尊者的衣钵传承,成为第二十八代禅宗祖师。  师父临终告诉他,中国有大乘佛法气象。于是,达摩怀着传法的热望,经过三年海上漂泊,九死一生,迈着一双赤脚,踏上中国南海(今广州)坚实的土地。从此,禅,这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精灵,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我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上岸后的达摩说。                      这时候,中国正是南北朝时期,统治南方的是梁武帝萧衍。作为开国皇帝,他当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不会被人欺瞒的人。不是吗?他自称是以智谋著称的汉丞相萧何的二十五代孙,通过种种机缘与争斗,登上帝王宝座。作为一朝天才,权威赫赫,有什么人敢到苍龙头上折角,去故意欺瞒他?                                                说起来,梁武帝马上得天下,却杀中有仁,笃信佛教,非常虔诚。在他的国度里,有大型佛寺两千八百余所,僧尼八万两千多人。而且,他不像一般帝王烧香拜佛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江山永固,或者干脆就是装装样子。他是真心崇佛,深入经藏,精研教理,深得其中三昧。因此,在他登坛宣讲《般若经》时,据说身放五色瑞光,感动得大地成金。他曾经三次到同泰寺舍身出家,迫使皇太后与满朝文武赶紧掏腰包,为他赎身。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信佛懂佛的第一人。                                      于是,达摩与梁武帝的历史性会面,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达摩在梁武帝派遣的特使陪同下,驷马高车,风驰电掣,从南海来到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在台城(皇城)太极殿,一番寒暄后,两个人开始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对话。  梁武帝说:“朕自即位以来,一心向佛,修建寺庙,广抄佛经,度僧出家更是不计其数。大师,你是从佛陀故乡来的高僧,对佛教教理极为精通,请你说说,朕这么做,都有哪些功德呀?”  说完,梁武帝眼巴巴地看着达摩,就像做过好事等待老师表扬的小学生。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一点功德都没有!”                                                      达摩将一瓢冷水兜头泼向梁武帝。不,不是冷水,简直就是比冷水还冷还要命的冰水,梁武帝被浇了个透心凉。他百思不得其解,佛经上明明说,建造寺院,刻印佛经,供养出家人衣服饮食,有无上功德,必得大福报。但这个达摩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呢?难道,佛经还会骗人?                达摩见梁武帝一头雾水,就耐心解释:从大乘佛法来讲,如果一个人为了得到善报而去做一些好事,并且做过后念念不忘,说明他是在刻意求功德。那么,这种有意为之的做法就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建寺、抄经、度僧之类的功德,如物体的影子,看似虽有,却无实质。试想,依附在虚假幻象上的东西,又能存续多久呢?况且,佛教是需要以自己的心身去实际体验的。真修实悟,明心见性,才是真正的无上功德。                        梁武帝听了这番与传统佛学理念截然不同的话语后,更加迷惑了,如坠五里雾中,满眼都是迷惘。但他毕竟是一代豪杰,自有过人之处。虽然他对达摩的理论极为不满,且不以为然,可表面上丝毫没显露出来。他想起自己曾经与娄约法师、傅大士以及自己的儿子昭明太子一同研究、讨论过真谛、俗谛的问题,他本人对此很有心得,于是就将话题转移到这上面,投石问路地说:“达摩大师,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呀?”                                                                  所谓圣谛第一义,是佛教最为高深、最为玄奥的理论之一。真谛用以阐明万法非有、本质皆空(空,并非无,而是不停变易)的道理;而俗谛则在说明万法续存,流注妙有的现象。真空妙有,真俗通融不二,就是圣谛第一义。例如,我们看一道瀑布,它的本质是由无数流动的水滴组成,离开水滴,也就没有瀑布。瀑布的本质是水滴,但水滴并不是瀑布。水滴只有从上向下流动起来,才能形成瀑布。瀑布,只能存在于水滴的不断流动变化中。                                                          若是从研究佛教理论的角度,梁武帝的问题可谓问得很妙,恰到好处。但是,达摩的禅法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他回答梁武帝的是:  “廓然无圣!”                                廓然,像宇宙空间一样辽阔,一样湛然。宇宙存在的这个无限空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动不摇,清虚灵明,包容一切。在这里,所有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神圣平凡之别。                                              达摩就这样将大好禅机和盘呈献在了梁武帝面前。                          当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是小草,你就忘我地绿;是鲜花,你则尽情地艳;是大树,你挺拔,你伟岸,你高大参天,你荫庇大地……若是一块石头呢?梁武帝真像石头一样冥顽不化,达摩煞费苦心为他而设置的契机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这样错过了。他,仍然在凡与圣的分别、对立上动心思、费思量。他想:你达摩口中说无圣,难道佛陀不是圣人?还有,人家都说你是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承的大祖师,已经得道成圣。你又如何解释?          梁武帝问:“朕面对的是什么人哪?”  “不认识!”                                恐怕连神鬼都想不到达摩会这样回答。他为什么这样回答?他是说不认识自己吗?他如此回答所传达的禅意又是怎样的呢?            可惜,这最后的禅机又一次被梁武帝当面错过了。                          话不投机半句多。与来时的前呼后拥、骏马华车大相径庭,达摩孤自一人默默走出高大雄伟的太极殿,走过建康繁华热闹的大街,穿过北城门,一直向北走去。正北,就是滚滚长江。江边,就是著名的朱雀航。                      这里是建康的水上门户,逆流而上,可达巴蜀;顺江而下,扬帆大海;渡江北去,便是中原。历史上,几多英雄豪杰扬帆而来,又有几多失意者败兴而去。自从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建邑,这座旧时被称作“金陵”的古都,埋葬着多少末代帝王破碎的美梦,又成全了多少开国皇帝的千秋霸业。二十多年前,梁武帝的精兵强将顺江而来,就是在这朱雀航打败了南齐的最后一支军队,从而建立了大梁帝国。二十多年后,侯景的叛军也是由这水上门户攻入古城。当梁武帝被侯景囚禁在太极东堂,饥无食,渴无饮,求生不得,想死不能时,是否会想起与达摩会面的一幕?                                在达摩走向朱雀航,准备乘船渡江北上时,另一位中国僧人--同泰寺住持志公(梁武帝最崇敬的法师),听说达摩到达了京城,匆匆进城来,赶到太极殿。谁知,他来迟一步,达摩已经与梁武帝不欢而散。他听了梁武帝的讲述,不无惋惜地连连叹气,说:“陛下,您认识达摩吗?”                志公之所以如此问,自有用意。可梁武帝正在气头上,没有仔细品味,顺口来了句:“不认识!”                                                        梁武帝的“不认识”真的与达摩所说的一模一样吗?                          志公苦笑,道:“果真不识达摩。您可知道,其实,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特地来中土传授佛的心印。”                                            梁武帝一听,大为后悔。他急忙传令下去,让朝中几个德高望重的大臣,速速去请达摩回宫。                                                          志公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陛下虽贵为一国之主,说一不二,可是,你能拽回远去的琴声吗?能留住闪电的光明吗?别说几位大臣请不回达摩,你就是发动全国的人,恐怕都无济于事。”                      梁武帝才不信呢。他是马上皇帝,行事极为果断,最懂得兵贵神速。他在派遣大臣的同时,早已下令禁军,以烟为号,全面封锁了都城的道路、港口,除非达摩长出翅膀,否则,他根本无法离开!这样一来,他还不乖乖回来?                                                      梁武帝胸有成竹,所以自信满满。他笑眯眯地看着志公,心想,一会儿给你老和尚一个惊喜,叫你也见识一下皇帝的手段。                                                        此时,达摩正伫立在长江岸边。                                                          左近的路口有重兵把守,右侧的朱雀航码头早已封航,后面一大群文武大臣连同众多禁军飞奔追来。他的前面,横着浩浩荡荡、浊浪排空的长江!                            禁军高手们训练有素,呈半月形散开,远远警戒着,似乎是在防备达摩逃离。而大臣们边呼喊,边追赶过来。                                  前行无路,后有追兵,达摩却不慌不忙。他随手折下一根芦苇,抛进长江。小小芦苇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逐浪沉浮,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浪头吞噬。达摩回头对着已经追到身后的梁朝重臣们微微一笑,身体腾空而起,宛若一只蜻蜓,轻轻地落在那根芦苇上。芦苇不但没有下沉,反而像是有了主宰,劈风斩浪,快速向北岸滑去……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典故“一苇渡江”。但芦苇一根,真的可以载人吗?像一个神话。但实际上是不是神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现实与传说间,达摩北去的身影更为动人。                                          “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怨之恨之。”这是梁武帝在达摩北渡之后写下的一段懊恼的文字。                                      原来,帝王也买不到后悔药。
相关问答
达摩为何东渡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03 06:43
建议你看看达摩祖师传。电影版的,非常好的,
达摩为何东渡 国语
1个回答2024-03-13 12:04
佛祖圆寂之后,佛教就开始分化,佛法的原意,在印度外教的攻击下,不断被改动,越往后,佛法的大意越偏离佛祖的本意。佛教在印度的失传成为定局,此时,印度不断有高僧认为,中国才是未来佛法的兴盛之地,因此,几百...
全文
达摩东渡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6:44
达摩东渡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师...
全文
达摩东渡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04:25
达摩东渡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版”般若多罗说:权“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达摩遵照...
全文
达摩渡江是真的吗
1个回答2024-04-03 06:27
这是假的啊。 呵呵。 信佛之人,肯定认为是真的啊。 就好像是上帝。肯定是不存在的,但信的人认为是有的。
达摩渡江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4 03:45
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又名一线穿、一苇渡江、又名水上飞行术,厅核俗名踩软绳,即说部中所谓蹬萍渡水、灶肆踏雪无痕之功夫也。乃轻身功夫之一种,为软功内壮 。为轻功的一隐伏轿种,能凭借柔软之物在水上等场所前...
全文
达摩“一苇渡江”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0-03 23:20
明者,一花一草,一草一木皆是禅,一苇即可度出苦海。不明者,参编经书也无济于事。
达摩一苇渡江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20 04:27
  达摩一苇渡江指指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菩提达摩(Bodhidharma)...
全文
达摩渡江度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2-24 23:02
达摩渡江是一则十分著名的故事。 达摩是南昌吵天竺人,全称叫菩提达摩,是古印度十分有名望的婆罗门神姓,为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达摩是佛教中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梁普通年间,达摩从印度航海来...
全文
达摩渡江度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2-25 11:30
达摩渡江是一则十分著名的故事。 达摩是南天竺人,全称叫菩提达摩,是古印度十分有名望的婆罗门神姓,为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达摩是佛教中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梁普通年间,达摩从印度航海来到中...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