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14分)

2024-01-07 10:32

1个回答
【答案】
【小题1】(1)①每年 ②隐患(祸患) ③早晨 ④对……感到奇怪
【小题1】B
【小题1】百 姓 / 不 知 享 永 逸 者 / 当 在 何 人 也
【小题1】(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或响应)呢?(补出主语,“孰”译句时须落实)
(2)扶苏因为屡次劝戒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以”“数”译句时须落实)
【小题1】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2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怪“的意思就为“对……感到奇怪”。另外,“岁”→每年,不能理解为“年龄”;“患’→ 隐患(祸患),不能理解为“担心”;“旦”→ 早晨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望天而歌”中“而”表修饰关系。A:“中峨冠而多髯者”中“而”表并列关系;B:“潭西南而望”中“而”表修饰关系;C:“为坛而盟中”中“而”表顺承关系;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而”表转折关系。所以,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做本题的思路是:首先要理解例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分析几个备选项中的“而”的意思和用法,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小题1】试题分析: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
点评: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1)孰→谁;欣跃→欢欣踊跃;而→表修饰关系。(2)以→因为;数→多次、屡次;谏→劝谏、劝戒;故→缘故;使→派;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将→带领;兵→军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艾子的回答来分析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即可。这则寓言教育人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注意眼前利益,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做到福国利民。齐王看到筑大城防御敌国的好处,却没有想到筑城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艾子借雪中饿民的故事讽谏齐王,不要只看到将来的好处而不惜把人民都折磨死。那样,所谓将来的好处,便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顶多也不过是望梅止渴罢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只得1分)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的得出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道理往往寓含在人物的话语中。
相关问答
齐王筑城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2-26 04:53
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2、解释下殒句中加点的词。 (...
全文
苏轼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2-19 10:03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苏轼的...
全文
苏洵为什么给儿子齐名为苏轼苏辙
2个回答2022-12-03 18:08
两兄弟的名,都和古代马车有关。对长子苏轼,苏洵写道:“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
全文
简述苏轼生平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4 05:49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
全文
苏轼的《琴诗》中,苏轼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0-07 03:31
琴声从哪里来的?
苏轼为什么叫做苏轼?
1个回答2023-01-01 17:15
轼是古代车前面的扶手,处于显眼的位置,看上去可有可无,但没有却总觉的缺少点什么。希望他即使身居要位,也要懂得掩饰自己
苏轼为什么叫轼
1个回答2023-05-03 03:31
苏轼叫轼的原因如下 一个是车的前轱辘,一个是车的后轱辘都是车贴近地的部分,起这个名字的目的是希望他俩日后踏踏实实,不要忘本.苏洵《名二子》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
全文
苏轼的轼是什么
2个回答2023-01-02 11:2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名与字是他的父亲苏洵所起.苏洵号老泉,后世称为老苏.为苏轼与其弟苏辙的名字,老苏还有一篇《名二子说》的名文: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
全文
齐王筑城
1个回答2024-02-03 21:52
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
全文
齐王筑城(8分)
1个回答2024-02-22 09:35
【答案】 【小题1】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小题1】A虽然 B 对……感到奇怪 【小题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