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行为

2024-01-11 00:10

1个回答
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一、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

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

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

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应该对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

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

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要让幼儿不要用破坏性的方

式去发泄情绪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师首先要日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

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可教幼儿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3、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暴

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大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样。这样一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了。

4、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

椅子而引发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渗透分享和谦让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后的快乐,通过故事《谁撕的书》、《小羊过桥》,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班上买了新玩具让幼儿讨论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

5、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

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再退缩了。

6、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

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的等待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事,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要做到:一日活动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了。

7、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教育者有责任帮助

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材观,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养水平,因人而异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使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也能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
相关问答
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个回答2024-01-29 14:49
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互相影响的过程,同伴交往能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筛选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吸收有益的部分,舍弃无用的部分,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
全文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好处是什么呢?
1个回答2024-02-13 03:46
有利于沟通交流。有助于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需要收敛自己的个性,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简述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个回答2024-02-12 18:45
【答案】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运弊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让慎具和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
全文
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9 04:48
刚出生的婴儿就如一张白纸,后天的教育,及成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会影响到以后这个人本身的自我认知。在幼儿的儿孩童时期,就已经有攻击性的行为,实在值得父母反思。那么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
全文
幼儿同伴交往的意义
1个回答2023-12-16 14:10
(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与亲子交往相比,同伴交往中的同伴反馈更真实、自然和及时。幼儿正是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不断地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掌握、巩固较为适宜的交往方式。 (2...
全文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1个回答2024-03-14 09:03
幼儿期是幼儿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积极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目前约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突出、有明显的攻...
全文
如何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
1个回答2024-02-24 13:17
如何指导幼儿与同伴交往,要想幼儿与同伴交往,我们要从幼儿的心里开始疏导,让她多接触一些朋友,让他都知道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相互帮助的一种幸福。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1 15:59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
全文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个回答2024-01-26 16:10
一、多带小孩出去玩,我们做为家长要多带小孩出去玩,不能老是让小孩子一个人在家,面对电视,手机,IPAD,玩具等。一个孩子的视野开阔了,心胸自然的就开阔了; 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平常多和孩子交流...
全文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1个回答2024-01-26 14:06
一、多带小孩出去玩,我们做为家长要多带小孩出去玩,不能老是让小孩子一个人在家,面对电视,手机,IPAD,玩具等。一个孩子的视野开阔了,心胸自然的就开阔了; 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平常多和孩子交流,...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