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启示

2024-01-14 02:40

1个回答
1. 两小儿辩日,译文的启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伍蚂羡两小儿对于物链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2.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编辑本段]注释 日:太阳。 东:到东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

初:刚刚。 日中:正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腔拍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伸手。

汤:热水。 决:判定,判定。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孰:谁。为:通“谓”。

“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沧沧凉凉:比喻太阳刚升出来时很凉爽。[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您见多识广呢?”[编辑本段]读法 孔子东游,见 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 一儿以 日初出 远,而 日中时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沧沧凉凉,及其 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不能 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汝 多知乎?”[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因而,学无止境。[编辑本段]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而真正的答案有2个!相对论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

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

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段.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

3. 两小儿辩日的古文科学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翻译孔子去东方游学时,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但是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天气很热,难道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是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

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而真正的答案有2个!相对论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

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

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

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

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

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相关问答
两小儿辩日从故事和人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至少3点)
1个回答2024-02-29 18:25
1.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4.认识事物...
全文
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6-04 12:52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
全文
《两小儿辩日》由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个回答2024-02-08 16:32
要向文中的“两小儿”学习,敢于猜测,也要向孔子学习“谦虚好学"的优良品质。
从《两小儿辩日》里的两个小孩身上获得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1-24 13:12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 (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 (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 ...
全文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7 11:08
  1、做人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否则是得不出结论的,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2、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3、宇宙是无限大的,知识也是无限多的,学无止境。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
全文
读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2个回答2022-09-17 20:01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
全文
濠梁之辩寓意和启示
1个回答2023-12-02 21:55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赏析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 回到濠...
全文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guan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启示?
1个回答2024-03-05 14:00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各派哲学的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
全文
两小儿辩日中从两小儿的争辩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个回答2023-02-15 01:35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
全文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两小儿辩日原文
1个回答2023-12-06 14:02
  1、做人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否则是得不出结论的,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2、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3、宇宙是无限大的,知识也是无限多的,学无止境。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我们...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