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天下的故事

2024-01-14 17:20

1个回答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表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曾为后周军事判官,得赵匡胤赏识,让他当了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了兵变。当时,赵匡胤假装喝酒,醉卧在军帐里。而赵普等人便在外煽动将士们,要拥戴赵匡胤做皇帝。接着,赵普和赵匡义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赵匡胤拥到军旗下面,拥立赵匡胤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也使朝廷得到了一个真正的人才。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很多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等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书。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老学究,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不适合。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

虽然,说赵普真的只读过一部《论语》似乎有些夸张,不可全信,但也事出有因。赵普精于治术,虽读书不多,治国却井井有条,对北宋的建立和振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半部论语”这则成语,也常被后人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相关问答
求论语里的一则小故事论语里是不是有一则
1个回答2024-01-24 22:06
不是《论语》里的,而是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同时也被明朝的冯梦龙收录在《智囊》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
全文
论语中论的意思
1个回答2022-05-28 12:51
论,读lún
《论语》的“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4 17:06
论。lun,从言从仑。言明条理。 其它字义: 1、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 2、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 3、学说,有系统的主张 部首: 讠 部外笔画: 4 总笔画: 6 汉字...
全文
论语为什么叫论语?
1个回答2022-12-13 04:13
有论说,有评语,
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内容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3:16
西方文论史着重介绍的是西方的文学理论观点,不涉及中国的相关文学理论;而中国古代文论史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观点,也不涉及西方的相关文学理论。1、西方文论史 朱志荣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西方文论史...
全文
与论语有关的故事 一句论语一个相关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6 18:02
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在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结果感动...
全文
空间论与时间论有什么联系
1个回答2022-11-20 20:25
初三还有作业啊……
论语的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9 21:43
论是整理、总结的意思 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话总结起来,整理成一本书,这个字要念二声的“轮”,而不能念四声的“论”
论语学而篇 论语简介
1个回答2024-01-29 16:00
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
全文
乐论的乐论简介
1个回答2024-02-12 04:46
《荀子》篇名。 战国荀况为驳墨翟《非乐》而作。 人为音乐是“人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强调音乐的作用“可以善民心”,“移风俗”,使“行列得正”,“进退得齐”。认为中平,肃庄得音乐能导致“民和...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