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面对困境,冲破思维定势的枷锁,才能创造新成就

2024-01-18 09:19

1个回答
有个成语叫“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战国时武灵王即位的赵国,就是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据《资治通鉴》记载:“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兄没坦,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当时的赵国,正处于衰弱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临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被挨打”,赵国只能走上改革变强的道路。赵武灵王上任之后,向对手学习,用敌方的长处来补给自己的短处。他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羡桐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胸怀大志的武灵王为了富国兵强,打破当前困境,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实施改革后的第二年(公元前305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起进攻,最后灭掉了中山。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了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赵武灵王智慧超群,善于观察,认识真切。他从对手中学习,将敌人的强项转化成为自身的优势,让赵国摆脱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走上第二强国的位置。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历史故事,缺乏的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智慧。赵武灵王打破陈规,推行“胡服骑射”的成功案例,将会给我们怎么的生存智慧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士兵穿的都是长袍铠甲,上衣的袖子长而大,裤子还被长袍盖着,就像多穿了一条裙子。赵国的士兵穿着这身装备,不仅走路慢,而且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在行军打战中,一举一动就像被人束缚和拉扯着。而胡人的窄袖短袄,不仅重量小,让人感觉轻松,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更灵活。

赵武灵王为士兵们换上胡服后,相当于给士兵们减少了衣服的重量,除去了束缚,他们的作战能力变得更强,更灵活。士兵们的服装上的束缚,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一样。总是在瞻前顾后,担忧问题解决不了。其实,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释放情绪带来的压力。

生活本来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前进的脚步,不能因为一粒沙子而阻碍我们的脚步,我们应该把鞋子里的沙子倒出来,自己前进。情绪上最容易给我们造成束缚,捆绑着我们的思路,很难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越是被情绪控制,我们眼里的世界就会越小。

我们应该向赵武灵王学习,面对困境上的难题,把自己的眼光移到对面去,从反面寻找方法。为士兵的装备减轻重量,释放他们身上的压力,才能变得更强。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面临困难,我们也得先摆脱心理束缚,释放压力,再去冷静面对,才能寻找出好的对策,驾驭难题。毕竟,我们才是自己世界里最好的摆渡人。

赵国作战,采用的是兵车、长矛。胡人作战,采用的是骑马、射箭。赵武灵王曾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征战疆场哪有不胜的道理。”他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深知以察誉骑射改装军队才是强军之道。

武灵王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能够站在对手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手,冷静分析敌人的优势,并将它转化成为自己强项。赵国原来作战的战车和长矛,灵活性很差,不仅影响着士兵的动作,而且防御性特别差。赵国士兵采用骑射战术后,可以大幅度提升防御性和作战的灵活性。

赵国士兵的作战能力并不差,与胡人作战最大的差距就是装备与战术。现在采用骑射战术后,自然可以碾压对手,轻松打败敌人。当我们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瓶颈或难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视角看待它们,从它们的需求出发,准确抓住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让自己变得强大。

当我们具备足够强的抗风险能力,任凭困难或难题的考验,我们都能够站得住脚,而不会被打倒。取长补短之意,更需要我们终生学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明确自己的短处,也要看待别人的长处。倘若我们深陷迷茫期,不妨去学习新技能,或深耕专业领域,以提升自己生存的能耐,有利于对抗困境。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过程,困难重重。不仅国人都不想这样做,而且连自己的叔父都反对。身为一国之君,推行新政策,却无人支持,改革的路上,注定任重而道远。赵国非常注重礼乐仪制,尊重传统习俗,思想固步自封,就像把自己锁在笼子里。

要打破这种思想的束缚,必须要有理由,让国人看到效果才行。一边要面对邻国的侵扰,一边要与国人对抗思想。赵武灵王先从叔父公子成入手,说服他穿着胡服上朝,练习骑射。这样就有缺口,慢慢就可以渗透国人。面对所有的反对声音,毅然坚持改革,打破封建思想。

倘若赵国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们面临的将是国家灭亡的结局。因赵武灵王的坚持,才打破封建的枷锁,让赵国成为乐第二强国,仅次于秦国。不仅国人不用再被欺压,而且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改革,就是用创新的手段做出新成绩。

当我们掉进思维定势的怪圈里,我们要打破壁垒,不能再按常规思路“出牌”了。掉进一个坑,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爬不出,还要浪费时间和生命,为何不尝试下把坑填满,自己走出来呢?困境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难题,是因为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思维圈子里思考问题,从来没有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

冲破思维定势的枷锁,才能提升认知层次。在困境中,深陷坑里,跳出来后,才教会了我们生存的智慧。把自己封锁了思维定势的圈子里,岂能有新的进步呢?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去五星级酒店端盘子,也不愿意进工厂守流水线,就是因为害怕自己进入了工厂就陷入了“重复性劳动”的圈子里。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师史上的一次变革,被历史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得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其实,赵国在军师上的实力并不弱,之所以被弱小的中山国家欺负,是因为在军事上没有进步而造成的。面对四面受敌的状况,先从自身找出问题,将自己的弱点变成强项,提升自己的实力,再与外界抗衡和斗争,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赵武灵王能够跳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打破枷锁,也是认知上的一次改革。

让自己变得优秀的路上,注定是孤独的,耐得住寂寞,才能走得更远。面对困境,或处于瓶颈期,迷茫时,冷静下来,去读书,去思考,去总结。尝试着跳出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用新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往往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层次。面对困境,不要急着去对抗,先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人掉进思维定势的漩涡是可悲的。我们要试着去打破常规,去创新,为自己的想法去努力一次。因为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相关问答
“胡服骑射”:面对困境,冲破思维定势的枷锁,才能创造新成就
1个回答2023-12-04 17:29
有个成语叫“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战国时武灵王即位的赵国,就是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据《资治通鉴》记载:“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当时...
全文
如何破除创新思维枷锁
1个回答2023-07-01 17:36
一.权威枷锁 有专家说:“吃鱼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大家就多吃鱼。专家说:“人是猴子进化来的。“于是大家都说人是猴子变的。我们对权威的话全盘接受,并不去考虑得出结论的理由。久而久之,权威枷锁形成了。...
全文
胡服骑射的故事简介 胡服骑射的故事介绍
1个回答2024-02-02 04:11
1、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
全文
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09 05:27
胡服骑射 [ hú fú qí shè ]  释义 [ hú fú qí shè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详细释义 ...
全文
胡服骑射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2-28 09:01
胡服骑射 [ hú fú qí shè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出 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全文
胡服骑射意思
1个回答2022-12-17 18:18
胡服骑射的释义: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拼音][hú fú qí shè]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
全文
胡服骑射的故事大意
1个回答2024-01-25 03:21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
全文
胡服骑射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30 15:55
胡人的骑马服饰。
胡服骑射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2-11-30 15:41
穿着胡人的服装骑马射箭。唐朝的一种流行风尚。
胡服骑射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2-17 01:41
【成语】: 胡服骑射 【拼音】: hú fú qí shè 【解释】: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