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朝三暮四的寓言新论

2024-01-20 15:48

1个回答
成语朝三暮四新解

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下面是儿童版的译文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儿童版的这个故事,也很为人类的聪明所沾沾自喜,猴子毕竟只是猴子,尽管猴子也是灵长类动物,在聪明的人类面前还是很愚蠢的啊。人是万物之灵啊。 后来,年岁渐长,不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信息,而且总是会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想到这个成语又被聪明的人类( 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比喻成另一种意思,难怪有人说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可惜,有一点喜欢钻牛角尖,重看这个故事,又查阅原文的出处。发现一个非常滑稽的错误或者是笑话,翻译的人竟然是不识个位数加法的数字不敏感者。原文没有出现八字,也根本不是一天八个,根本就是一天七个,朝三个,晚四个,后来改为朝四个,晚三个。数量没有增加或者减少。但是猴子的反应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认为猴子可以欺骗或者忽悠,其实,是人的认识错误啊。猴子是动物,动物有动物的生活规律和习性,我们认识动物就要了解其习性,掌握其规律。更加不能把人类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做法强加于猴子身上。事实上,猴子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啊,白天活动,晚上休息。白天活动当然要消耗更多的食物,晚上休息,只需要维持的食物即可,人类改变了猴子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当然,猴子会抗议的。其实,人类无论做什么,都要认识,掌握规律。大自然的规律是天道,不可以逆天行事,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的。认识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认识世间万物,与世间万物,共享大自然的丰美馈赠,认识自己,保持内心的和谐祥美宁静。
相关问答
朝三暮四 的寓言故事是出自谁的作品
1个回答2024-01-21 10:29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典故 原文 朝三暮四的图片[2]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
全文
寓言《朝三暮四》原文
1个回答2024-01-20 15:05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
全文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出自谁的作品
1个回答2024-02-20 19:23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典故 原文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
全文
问题:谁知道朝三暮四这篇寓言的翻译?
1个回答2024-02-29 03:37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
全文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
1个回答2024-01-28 12:02
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猴子。相处的时—间长了,他能知道猴子在想什么,而这些猴子也有了灵性,能够知道主人的心思。___ 由于猴子数量太多,每天要吃很多东西。宋国人渐渐发现家里的...
全文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出自谁的作品
1个回答2024-02-18 20:56
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典故 原文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