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有哪些物理哲理

2024-02-11 04:21

1个回答
1.1 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1.2 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1.3 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1.4 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1.5 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2. 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2.1 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2 釜底抽薪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2.3 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2.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 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3. 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3.1 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3.2 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3.3 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4. 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4.1 漆黑一团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这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如果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当然就是漆黑一团。
  
  4.2 一叶障目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比喻目光短浅,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睛里去,因此,人眼不能看到远处的物体。
  
  4.3 镜花水月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镜中花朵,水中月亮。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相关问答
问一个哲学问题 三个哲学问题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2 04:39
唯物三个终极问题 1.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唯心三...
全文
哲学小故事及其哲理
1个回答2024-01-19 08:02
曾经很多次的想过自由这个问题 非常想做个自由的人 经历长时间的思考得出了一个近似可笑且肯定的答案 以前想法律是一个禁锢 它不能让人自由 因为它限制人的行为 后来知道自由不是没有道德 没有良心 只是...
全文
人生哲理和哲理故事的区别?
1个回答2024-02-29 02:38
人生哲理是人们的生活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哲理故事是更加完美的人生哲理。
哲学家的儿子和哲学家的那个故事多少人知道
1个回答2024-02-15 21:06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
全文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
1个回答2024-02-12 06:56
感兴复趣的话可以读一下制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其中《三方思想情势简表》一篇,非常适合初学者大致了解东西方哲学的不同。 图片不清晰,单独打开了看 具体的不同读《西方哲学之情势...
全文
法家哲学的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1个回答2024-02-03 20:01
法家哲学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在韩非子之前 一般说来荀子的思想已经充满了法治的精神 荀子可以说是儒与法的过渡性人物 唯其说仍保留对人性得以礼乐教化而于品德上有自我超升的可能性 并且推尊周孔 尚贤贵民...
全文
哲学 是什么?怎样才能思考到哲学?
1个回答2023-02-01 12:17
你去看苏菲的世界吧
哲学漫画要怎么画,要有哲理有什么故事可以画
1个回答2024-01-20 23:20
``姚非拉的 FLY博士'这个不太好找' 还有 吴淼的 野孝 在他的博客里就有··很赞 寂地的《MAY WAY》 一共四册 我买了全套 第一本最好 图文俱佳~ 以上是迹脊棚我看过的最好姿则...
全文
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
1个回答2024-02-15 00:11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主要是切入点不同。 东方哲学是先认识本质与核心,然后再去分别具体的事物。 西方哲学是,先去认识现象,然后分门别类的把它们一个一个定个概念,然后再去寻找现象中间蕴含的规...
全文
哲哲有生孩子吗
1个回答2024-02-16 09:25
孝端文皇后(1600年5月31日-1649年5月28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宫皇后。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九日,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之女。清太宗时为国君福晋,正宫皇后,居中...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