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的文化

2024-02-15 02:55

1个回答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西侧。全境呈狭长带状,沿黄河北岸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宛如一条巨龙,向着浩瀚的渤海奔腾。因其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故古有“铁门锁浪”之称,今为山东海防前哨,胜利油田重要基地之一。全县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其境内海岸线长59公里,黄河流经县境74.5公里。
  从1983年10月起,利津县划归东营市辖管,设有5镇4乡1个社区,总人口近30万人。
  下面就利津县域地的形成、县名的由来及移民迁入等方面的情况,介绍如下。
  利津县域地的形成 :
  据专家考证,在利津县版图中,古大陆面积仅占五分之一左右,约五分之四的域地是汉代以后,由黄河冲积而成的新淤地。
  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今之利津县城及其南部和西部地带(今北宋镇和利津镇、明集乡的部分地区)是凸入大海的古大陆,处在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利津县城当时就在海岸线上,北临渤海,东部为纵深交错的海沟(参见《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第一次由千乘(今利津县东南境)入海,史称“千乘海口”。滚滚黄水携带着巨量泥沙向渤海湾填充,迫使海水东移,年复一年制造着陆地,淤积出大片大片的沃野。自西汉到北宋千余年间,境内陆地自利津城向北、东北延伸了30多公里。到北宋时,黄河主流从天津入海,黄河故道变为济水河道。据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利津县新志》记载,利津建县之初,县城北至海70里,东北至海70里。当时,盐窝镇北部是野草丛生红荆遍地的荒洼,汀罗镇前关村(古铁门关)附近是海岸线。今利津镇北部原王庄乡、盐窝镇、北岭乡、虎滩乡的全部及汀河、陈庄的西部形成陆地。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水流分二,南流夺泗入淮;北流注入黄河故道(古为济水入海道,后称北清河、大清河),由利津县境入海。于是,黄河造陆活动继续进行。至明代弘治年间,又使利津域地向北、东北推进了30多公里。今汀罗镇(含原汀河、罗镇乡)、陈庄镇(含原陈庄、集贤、傅窝三乡镇)全部及今河口六合乡南部形成陆地。这时,全县域地增大到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 75公里,从县城到渤海60公里。
  到明代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改道入淮。黄河入淮后的360余年间,利津县大清河河道稳定,河槽逐年刷深,成为当时盐运、漕运的天然通道。大清河入海处的铁门关成为明王朝的海防要地。
  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复由利津县铁门关以下入海,新的造陆活动再次在利津进行。据《黄河变迁史》记载,从清咸丰五年到1976年的121年间(其间黄河在利津境内实际行水87年),使利津域地又向渤海湾延伸了约50公里,新增淤地100余万亩。海岸线北移到西起挑河东至五河口一线,这也是利津现在的海岸线。
  1976年,黄河河务部门在利津县罗家屋子附近,对黄河进行了人工改道。从此,黄河始由垦利县境内入海,停止了在利津县地域的造陆活动。
  利津一词的由来 :
  利津县历史悠久,自有史记载以来,这里就有人类聚居。1976年在利津城北明集乡南望参村附近,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古窑群遗址,表明了当时生产和文化已较发达。夏商时代,县境西南部的古陆地属兖州之域。周时为齐地,秦时属齐郡。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今之利津城及其西境地属漯沃县,城南部地属蓼城县。蓼城县城当时设在今北宋镇刘城庄一带。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废漯沃县置蒲台县,并建永利镇,隶属棣州蒲台县。永利镇是利津县建置之启始,也是利津县的前身。唐、宋时属渤海县永利镇。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1129年,山东滨州地域被金兵占领,永利镇遂为金朝属地。金朝统治北方地区后,将永利镇划归山东东路滨州。此时的永利镇在大清河渡口东岸(今已塌入河中),渡口西岸(即今利津县旧域)的聚落地名为“东津”。居民市肆夹河布列,形成一体。

  随着黄河造陆利津域地不断延伸扩大,特别是由于境内河、海航运更加便利,以及北部海防战略地位的提升,再加之东津古渡给永利镇带来的空前繁荣的变化,金朝统治者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便于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为利津县,隶属于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部。县名由“永利镇” 与“东津”合并而得“利津”。《山东通志》记载:“利津县,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此为利津建县之肇始,迄今已有800多年。置县后,在大清河西岸“东津”另建新城,即今利津县旧城。大清河东岸“永利镇”即成为利津县故城。
  移民迁入
  西汉以来,随着滚滚黄河的泛滥,大片沃野渐次形成。外地贫苦百姓和灶户盐民,纷纷前来垦荒、制盐,谋取生计。散居农户逐渐发展为村落,至隋时初建永利镇,金代时升置为利津县。
  置县后,金朝政府制定了一些鼓励农耕和减轻赋税的政策措施,使外地移民进一步增多。从而促进了利津农业的发展。据史书记载:“河北、山西、山东地区,北宋时有五百八十余万户,一千五百余万人。金时增到八百一十余万户,四千八百余万人。”据此可以看出,那一时期利津县的人口也应有大量增加。
  在金代统治的百多年间,利津县境内的大清河、铁门关河运、海运及商业贸易获得大的发展;沿海一带的制盐业也开始兴盛起来。因之,外地迁入人员愈来愈多。金朝政府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在利津沿海一带建立了丰国镇、永阜镇、宁海镇(今属垦利县),置巡司统管。后来,又建丰国场、永阜场和宁海场三大盐场。大清河入海口处的铁门关码头,是当时运销食盐的集散地,由铁门关南上大清河可运往内地,北去渤海湾可运往各省区。
  明王朝建立后,采取“宽恤民力,安抚流亡”的政策,推行“移民就宽乡”、“鼓励自由民垦荒”的措施。明代移民,是利津县自建县以后,人口大量迁入、垦荒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利津县地旷人稀,被官府视为移民垦荒重点地区之一。洪武二年到二十二年(1369~1389年)和永乐前期(约1403~1424 年),先后有多批移民迁来利津落户。全县农户由原来的8 285户,增至21 200户。当时准确的移民人数虽已失考,但从史书、家谱、族谱和地名普查资料中可知,今之利津镇(含原前刘乡、王庄乡)、北宋镇(含原店子乡、南宋乡)、盐窝镇(含原大赵乡)和明集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中,有洪武和永乐年间的迁来户,其祖籍都是枣强县;今之北岭乡、汀罗镇的原汀河乡及原陈庄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村中有洪武年间迁来的移民户,他们的祖籍均为洪洞县。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祖上在哪边?本是直隶枣强县。”
  清代道光年间(1830年左右),有一批天津移民户来利津北洼垦荒。咸丰五年(1855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利津北洼又形成了大片黄河新淤地,土质肥沃,野生资源丰富,外地民众到“利津洼”谋生者纷至沓来,迁入人口日益增多,今之陈庄镇的原集贤乡大部、傅窝乡少部就是那时迁入的移民户。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亦有几次外地移民迁入,当时在今利津县境内安置了总计七八千人。
相关问答
利津有什么名人,简单介绍一下
1个回答2024-03-15 15:11
张铨(1795--1872年),利津县左家庄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江苏常州府太守。著有《爱山堂诗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
全文
津津有味的意思是什么,利用津津有味造句
2个回答2022-12-08 18:03
津津有味 [释义]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出处]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野节书之十七首》:“佳作愈;读愈觉津津有味;可见理胜之文;大胜他人词致美好...
全文
利津之前在哪里赶会
1个回答2024-05-06 13:00
在枣园赶会,就是赶集的那里,一个周后在陈庄赶,茂源街
利津县第一中学的学校名师
1个回答2024-03-21 00:58
明玮 男,1960年9月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人。1980年毕业于北镇师专政治系,1985-1987年脱产在山东省教育学院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并获本科文凭。1992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
全文
天津津利华名家酒店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3-16 02:45
天津津利华名家酒店位于天津市商业中心(CBD)小白楼商业区,酒店周边几大商场林立,购物方便,多条线路交通便利。拥有可提供200人使用的多功能会议室;多个小会议厅;中式特色餐厅及快捷方便的商务服务,可...
全文
利津哪里有桑树
1个回答2024-01-04 14:29
利津县北宋镇树霞种植中心。 1、利津县北宋镇树霞种植中心经营范围是种植桑树。 2、利津县姜家庄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种植桑树。
利津县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13 05:17
杨加深: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王恺:著名军旅文艺家 杨嘉伟:著名军旅书法家
利津县第一中学的著名校友
1个回答2024-05-04 04:28
张兴业,1957年初中毕业,国防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将。 张建中,1964年出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PI,中华医学会卫...
全文
东营市利津县有哪些名人?
1个回答2024-04-18 09:04
张铨(1795--1872年),利津县左家庄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江苏常州府太守。著有《爱山堂诗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1...
全文
利津东津幼儿园校长是谁
1个回答2023-12-12 22:07
赵卫军。 利津县东津幼儿园,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校长赵卫军一直坚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凡事都亲力亲为,致力于到教育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