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2024-02-18 19:51

1个回答
那一刻,我的世界阳光灿烂;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那一刻,我的世界芳香四溢。——题记

  流水潺潺,琴声悠悠,弦音绕耳。听,竹林中或穗毕,子期与伯牙正合奏一曲高山流水。那水的轻柔,那山的豪迈,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完全把它们呈现出来。那音绝非弦音,那是心中的声音,是两颗怀着真诚的心,相互碰撞,相互交缠发出的肺腑之音……我感动了,我也伤心了。

  我感动的一塌糊涂。

  钟俞之交,惊天地,泣鬼神。一个隐居山林之人,一个精忠报国之士,因为拥有共同的音乐梦想,因为怀着相同的真诚之心,走到了一起。他们观世界,谈音乐。可是国家需要人才,于是伯牙不得不再去报效国家。他们相约十年后再次相见,再度把酒言欢。声声誓言,句句肺腑,可天公不作美,子期先逝了,他不得已违背了十年的那个誓言。而伯牙,朝廷命官,十年后,他再次来到了此地,到处打听伯牙子期的消息,可结果是那一堆黄土和那一块冰冷的墓碑。他伤心、绝族前望,悲伤中噙着泪水,在子期墓前,独奏一曲高山流水。曲调激昂却又夹杂着一份悲伤,这伤只有他懂,只有他才知道那种失去知己的悲痛。收曲时,弦断,余音绕山林而不休。弦断,心死,伯牙誓言从此再不复鼓。那一刻我才懂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千载难逢一知己”,我被这颗赤诚的心所打动,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我伤心的痛不欲绝。

  钟俞之交,感人肺腑,今人之事,痛不欲绝。面对这惊天动地的钟俞之交,我敢问今人呢?他们早已被利益蒙蔽了的双眼,早已被金钱腐蚀了的灵魂,早已被权利充满的大脑,它们何谈真诚?何谈钟逾之交?何谈知己?天无言,地无语,一切都在沉默,一切都在自省……

  听,那弦音,甚是悲凉,那是伯牙失去子期之痛,那也是伯牙看待今人所行之事之痛。

  我看到伯牙因子期仙逝而不再复鼓的时候,我的内心被这种深情所打动,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那一刻,我才真正认识到:原来这个世界存在那一份真诚衫芹。
相关问答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9:48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
全文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市
1个回答2024-02-01 22:32
古代的人生活范围不大,何况一个樵夫. 晋臣伯牙在汉江弹琴,锺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今天的  武汉市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5 08:43
俞瑞,字 ,战国时的 ,曾担任 的 。 从小就酷 ,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 ,领略大自然的壮 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 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
全文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5 05:09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全文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4 04:06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
全文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生平
1个回答2022-07-26 08:51
不知道,楼上是抄袭的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8 17:56
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的琴声不仅优...
全文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13 17:29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瑞,字伯牙,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
全文
钟子期和俞伯牙为什么成为知音
1个回答2024-04-19 08:10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
全文
求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简单些)?
1个回答2024-02-05 14:17
《八拜之交》 解释 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出处《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典故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