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写作时关于反复修改文章的小典故?

2024-03-08 03:45

1个回答
一、王安石改字
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拦灶纳都以他辩察为例。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简没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二、曹雪芹十年批删《红楼梦》
历史记载:“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绝句。
相关问答
名人多次反复修改文章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3-04 19:22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
全文
今天早上听了一会儿音乐。然后手机就自动关机,然后它又反反复复开机关机,怎么回事?
1个回答2024-02-10 08:26
别理他、 电板下了、 过几小时再用、 苹果的等它没电、 冲电、再用、
名人反复修改作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3:19
莫泊桑年轻的时候,就对作文入了迷。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冥思苦索地写了许多篇文章。但是这些作品,无论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还是艺术风格、构思技巧等等,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甚么特色。他心里十分焦急...
全文
名人反复修改作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8:18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
全文
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或名句
1个回答2024-04-03 05:58
古今写作大师都很重视文章的修改。吕叔湘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21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人的写作实践所证明,...
全文
古往今来,精心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16 19:40
王安石春风绿江南岸 绿字 宋神宗熙宁二(1069)王安石宰相决改革推行新遭主、官僚坚决反没几罢官京城闭居聊决意南京看看妻 第二春王安石由汴京南扬州乘船西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于京口(令...
全文
晨读应该是一篇文章反复的读还是读多篇文章?
1个回答2024-02-28 22:31
晨读应该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读,记住这一篇文章,再去背下一篇文章。如果你读多篇文章,一篇也记不住,背一个早上也没有多大效果。
听写时一个句子听不明白是应该反复听这一句还是整篇文章听完以后再回头听
1个回答2024-03-06 21:09
假如是本身演习的话就可以反复听假如是碰到测验什么的话就必定要全部听完再回过火再听一下有时刻一些信息是要综合全篇内容才能总结出来的假如为了一个句子错过了其他就得不偿掉了
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和名句?
1个回答2024-03-18 09:23
      一天,莫泊桑从邻人那里听来几个故事,觉得很新鲜很生动,于是就打算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写小说。但是心里有点拿不准,就跑去请教福楼拜。他在导师面前把故事讲了一遍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故事...
全文
古今中外的名人在写作时关于反复修改文章的小典故?
1个回答2024-01-02 20:40
韩愈。贾岛的推敲。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