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勤奋好学的生平

2024-04-30 22:43

1个回答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据史书记载,司马光幼年聪颖好学,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他好读书,求甚解,又有选择,他不喜佛、老,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的时候,中进士甲科,初任奉礼郎、大理评事一类小官,后经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知同礼院,改并州通判。嘉佑六年(1061年)升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学士。
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派领袖,他顽固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竭力反对、阻挠王安石变法。当神宗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时,他坚持不受,并以废除新法为条件相要挟。他还以故交旧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给王安石写信,攻击其变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谏”,致使“天下怨谤”,遭到王安石的严厉批驳。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看到新法已势在必行,便自请离京,出知永兴军,第二年至洛阳,任两京御史台。清廉简朴
司马光政治保守,无可讳言;但他襟怀坦白,居官清廉,恭谦正直,不喜华靡的品格却也是公认的。史书上记载着他这方面的许多小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钦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为邻。
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他举忠斥奸,不为身谋。在一篇《谏院题名记》上,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吁名者,犹汲吁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读书、游览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间隔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司马光的妻子死后,没有钱办理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们主张借些钱,也该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呕心沥血著《通鉴》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他的名字将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马光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出仕后也一直坚持读书,尤其留心研讨历代史书。他在馆阁校书以及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架满架的都是史书,几间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也是看不过来的。于是他逐渐产生了一个编写一本既系统又间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之后能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在嘉佑年间,司马光便在公事之余开始了《通志》的编写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将他写好的《通志》进献给英宗皇帝。《通志》共八卷,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主要写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的盛衰兴亡,供皇帝参考。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奉费用,增补人员,专事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感动,很快便在右掖门处的秘阁内设立了书局,并请来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班,刘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讨论了书的宗旨、提纲,并分工由刘班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由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担任文字的校对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开经筵,在迩英阁进读《通志》,他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赐名《资治通鉴》,说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还要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这就更加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最后脱稿修成,前后共成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全书计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这部书,取材甚广,网罗极富,除依据正史处,还采用了野史杂志三百二十余种,而且对史料的取舍极严,考辨异同,尽力求真,所以记述内容,比较翔实可信,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通鉴》文字以荀悦的《汉纪》为宗,力求简明扼要,文笔生动流畅,朴质精炼,富有文学意味。不仅可以作为历史著作阅读,有些篇章也可当作文学作品欣赏。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特别是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几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编书,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家里实在等不上他回来吃饭,便将饭送至书局,还要几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而且上边没有一个草字。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闷热难堪,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地下室”,他就在这个冬暖夏凉的地方,专心致志地埋头编书。他对史料考核极其认真,追根寻源,反复推敲,不断修改。《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这本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重执政废新法
元丰八年,神宗病逝,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被起用为陈州知州,路过京城时,被留作门下侍郎,次年又升尚书左仆射,与吕公著(尚书右仆射)同执朝政。司马光执政后,便开始排斥打击变法派人士,接连上表,彻底废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终年六十八岁,朝廷赠以“太师”、“温国公”等称号,派专员扶灵柩返夏县安葬,谥“文正”。

相关问答
谁知道司马光勤奋好学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4-29 18:32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版责罚和同伴的嘲笑权,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全文
哪些名人和司马光一样勤奋好学?
1个回答2024-05-31 04:00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
全文
司马迁勤奋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7:45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
全文
除了童第周和司马光,还有谁勤奋?
1个回答2024-03-12 21:35
我想,应该凿壁偷光的匡衡吧!
关于勤奋好学的4个成语 关于勤奋好学的2个典故 谢谢啦
1个回答2024-01-25 18:04
成语,闻鸡起舞(祖狄)、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
勤奋什么成语 关于勤奋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3 08:05
鞭驽策蹇 朝乾夕愓 笃志好学 发愤忘食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精进勇猛 继晷焚膏 将勤补拙 据鞍读书 刻苦耐劳 牛角书生 囊萤映雪 牛角挂书 勤学好问 勤勤恳恳 勤能补拙 然糠自照 燃糠自照 日干...
全文
做人要勤奋?做人为什么要勤奋呢?不勤奋可以?
3个回答2022-09-10 03:35
  本人认为,不用勤奋都可以过得很好的,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精神上觉得开心就可以,这种叫精神快乐;另一种就是物质上得到满足,也可以很快乐。。   也有,如果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当然也是很不错的...
全文
四年级说勤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
1个回答2024-01-22 14:23
我个人认为,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用“说勤奋”更能体现出这一个年级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关于勤奋的故事有哪些呢?最好短一点,勤奋的有关名人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3-28 21:10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
全文
名人勤奋的故事要长,或者提供一个名人有多个勤奋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23 16:11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