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的历史沿革

2024-05-06 10:34

1个回答

【主词条:东至历史】
据《东流县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并天下,废分封,置郡邑,江南置六郡,至德属扬州郡,为石城、鄱阳两县地;东流属庐江南郡入九江郡、扬州章郡。在秦统一后的12年中,秦始皇曾两次巡行池州,后一次还途径石城(今贵池灌口)停旅盘桓,亲见江南开发较迟,便决定把浙东的越人西迁,据《越绝书》说,秦始皇东游会稽所迁徒的越人,一部分迁到黟、歙、芜湖、石城一带,他们避居深山,经营生活,故称“山越”。
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
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
宋朝时建德的茶叶生产已成主要产业,县令梅尧臣就自称自己是“采茶官”,并作《南有嘉茗赋》(《建德县志》艺文志)。据元代著名学者马瑞临著的《文献通考》记载,当时全国近10种名茶,其中“仙芝”、“嫩蕊”等5种名茶出自建德,闻名遐尔,不堪应求。故享有“中国茶都”的美誉。朝廷赐池州新铸钱监名曰永丰(今昭潭镇),据《池州文史》记载,徽宗大观中(1107——1110)永丰监官铸34500贯。1983年7月及翌年5月,东至县文化局和县志办于县废品收购站先后征集一套南宋关子钞版,共八块。专家认为,这套关子钞版,是宋代三大钞版中保存最完整,可信度最大的一套钞版,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东至又是皖南文化的发祥地。
明和清初属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
明代开国后,经过九华府、华阳府沿革之后的池州府,领贵池、铜陵、东流、建德、石埭、青阳县。池州的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恢复较快,文化也取得了成绩。明弘治3年(1490),大力发展旅游业。东流知县进士杨季芳因敬慕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石,在当年先生种菊的故址,建起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还在临江处建了一座菊江亭。
明代建德的县城在梅城,商业街在尧渡,志载:“旧城南半里,有绣花楼24间,丹阳、浔阳、鄱阳等地商贾来此置办酒会,故有‘江南茶饭,建德先知’的谚语广为流传。”东流是当时东流县的县城,张溪古称晋阳,明清时有东池,景池两条官道经过那里,是池州、饶州、九江三府的交通要衢,设有停船码头和江西、安庆、徽州青阳等会馆,负责联系接洽各地商贸业务。大渡口自从建了大公馆后,成为安庆通池州的要塞,一条古街道直通江边码头。葛公街因处在徽州古道上,茶叶、豆腐和独具特色的小吃,吸引着行走在古道上的挑夫掮客。
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民国23年(1934),因军事需要,始建省道公路:安庆至屯溪、安庆至景德镇、大渡口至黄湓段,次年土路工程先后竣工并通军车。民国16年(1927)东流县檀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黄梅戏业余班社,名为“同乐堂”,上演过《双合镜》等剧目,从此,黄梅戏便走进了东至人民的生活。文南词于1947年由湖北传入至德县青山梅塘,并成立了省内第一家文南词剧团,后在永丰等地相继发展,能演本剧种独有剧目30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相关问答
东海县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2-28 12:02
东海县一带地域,在夏、商时属徐州,周代属兖州,春秋战国时期相继郯子、鲁和楚。秦朝始设朐县,先属薛郡,后属郯郡。汉立东海郡时,朐县属东海郡,三国时魏改东海郡为东海国。南北朝时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在...
全文
开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3 23:34
开县古属梁州之域。西周,属庸国。东周春秋时期,属巴国。 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 属益州固陵郡。 南北朝,刘宋(420—479...
全文
马关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1 23:22
马关县境,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马关属益州牂牁郡进桑县;东汉时改属进乘县。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 (公元225年)3月,属兴古郡进乘县。 西晋永嘉四年(310...
全文
平乐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13:44
平乐县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富川、荔浦二县地。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由富川县分置平乐县,以今县城北平乐溪(乐水)取名,县治在今附城乡糖榨村...
全文
武强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3 02:12
春秋时期,武强县属晋国。 战国时期,武强县先属燕,后属赵。 秦时武强县地属巨鹿郡。 西汉高祖六年,夫疥为武隧侯,南部为武强侯国。汉文帝二年,改为武隧县。 新莽时期,武强县改名为桓隧县。 东汉时,...
全文
大关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9 11:31
夏、商属粱州之域,周为窦地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关为秦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县境属犍为都朱提县地;元封二年(公元109),属犍为南部朱提县地;东汉永初元年(10...
全文
花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31 05:39
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原称花县。 花都(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 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
全文
安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0 17:00
安县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此前县之大部为涪县境域(涪县治地今绵阳市涪城区),先后隶属广汉郡和梓潼郡。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和林格尔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1 10:35
和林格尔县历史悠久,秦属云中郡、西汉置定襄郡,北魏时曾建都盛乐。 唐朝初年,663年(龙朔三年)迁渤海都护府于漠南(即汉代成乐城),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第二年又改称为单于都护府或称单于大都护府,唐...
全文
花县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31 12:05
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原称花县。 花都(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 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