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县的史记记载

2024-05-07 06:48

1个回答

酃(líng)县,地名,在湖南省,历代以来所指并非同一县域,而是有过一个演变过程的。根据史籍记载,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汉代之“酃县”属长沙郡(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在今衡阳市东及衡南县一带,至东晋并入县治在湘江西岸的临蒸县。而自南宋起沿用七百余年之“酃县”,汉代则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至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至1994年又因“邑有圣陵”炎帝陵而更名为炎陵县。从汉代再往上追溯,我们发现,汉代之酃县,与耒阳、嘉禾、安仁、茶陵等富含神农文化色彩的地域相毗邻,在上古时代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地区,在春秋时称“宠”(即“宠”)或“庞”(见谭其骧《中国古代地图》、《史记·越世家》等)。《说文》曰:“宠 ,尊居也,从门龙声。”从字形结构和《说文》的解释看,“宠”、“庞”和“酃”,都是神灵之域,被称为雷电之神的居地,亦即龙的居地。而结合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生平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炎帝是因龙感应而生,故又称神龙氏,实则是龙图腾的化身。正因为此,他活动过的这一地区被称为“宠”、“庞”和“酃”是很有道理的。炎帝神农氏的崩葬之地“长沙茶乡之尾”,与汉代之“酃县”同为炎帝神农氏重要活动地区,又同属长沙郡,在南宋建县时借用被称为“龙的居地”的古“酃县”之名,也确实是顺理成章之事。
酃县(今炎陵县)。明嘉靖《衡州政府志》谓“取古酃县为名”(西汉时曾于今衡阳市区东郊置酃县,东晋时废);清乾隆《酃县志》谓今县城有酃泉,因以为名。《水经注》谓因县东有酃湖,水可酿酒而得名。
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西汉至南朝陈为茶陵县地。隋为湘潭县地。唐复为茶陵县地。南宋绍兴九年(1139)为茶陵军地。宋嘉定四年(1211)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初属衡州,后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府)。1914年~1922年属衡阳道;1937年、1940年分别属第五、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属郴州专区,同年划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三乡来属。1959年(一说1956年)与茶陵县合并,1961年复置酃县,属湘潭专区,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后属株洲市。1994年4月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55号)同意酃县更名为炎陵县。

相关问答
翊酃訫 是什么字?
1个回答2023-03-01 11:00
yi ling xin
原武县志记载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3-28 23:53
原武 旧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其后屡有废、置,隋移治县西。1951年并入阳武县为原阳县。 因此,我们查询原阳的 历史名人,有如下: 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初年...
全文
江西万载县名字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04 16:54
万载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取当时万载乡之“万载”为县名
江西万载县名字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3-20 16:55
万载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取当时万载乡之“万载”为县名
江西万载县名字的由来?
1个回答2024-04-08 15:40
万载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取当时万载乡之“万载”为县名
万载县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5-28 14:25
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南唐宰相——宋齐丘 南唐尚书吏部郎中、保大十年任袁州刺史——李征古 五代十国文学家——徐铉、徐锴两兄弟 元末明初《元史》史学家——黄盅 明代刑部左侍郎——郭瑾 清代有地理...
全文
江西万载县人
1个回答2024-03-11 13:06
叶荣 江西万载县人,1978年生,96年入伍于杭州83013部队.参加了:乐清光缆施工,98九江抗洪,99舟山演习,东海六号演习,2001APEC会议核保任务,三界实弹演习. 历任:副班长,班...
全文
长子县的历史文化
1个回答2024-02-15 12:42
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鼻祖炎帝神农氏就在羊头山上获得嘉禾而试种五谷,教民稼穑,开创原始农业,至今留有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历史遗迹。尧舜时代为尧王长子丹朱封地,并由此得县名。县境西部发...
全文
新安县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3-06 17:48
钱若水,河南新安人,北宋初年大臣。
平南县的历史文化
1个回答2024-03-13 17:23
平南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早在南宋时期,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之七:乐器门、平南乐曾记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廓村庄、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曰闻鼓笛声...
全文